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衡阳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1-03 16:43

衡阳县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及解析
1、B    B项偷换概念,好的文学批评才如灯光,才能起到“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前台”的作用。
2、C    C项因果倒置,将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表现当成了原因。
3、C     C项以偏概全,只是某些诗歌批评家犯了“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 主要标准”的错误。
4、应该是正确的一项选C    “擅政”:专权。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5、B【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桓”“世宗”“穆宗”等代词断句。
6、C【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7、(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予夺”“捐弃”“何以”,各1分,大意2分。)
(2)等到达京师,程桓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比”“系狱”“不他适”,各1分,大意2分)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诗歌用典的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10、(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1、(1)DB(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A项,从文中来看,绑扎那一堆东西,按规定的价格就应付四块钱;老头为感谢他们决定把剩下的高粱苗苗扎成小炕笤帚,免费给他们。E项,“文中人物淳厚…… 让人感动”不准确,应是“小炕笤帚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让人感动”。C项,从文中可知,“通过笤帚上的红绒线判断这个老头就是之前给家里绑笤帚的老头”的人是“夸克”娘,而不是“夸克”。
(2)舍友们的活动不仅未冲淡主人公的形象,反倒为文章增色不少。
①前两段写舍友们对小炕笤帚的偏爱和熄灯后的提议引出了下文讲小炕笤帚的故事。
②第三段舍友们的插话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疑问,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③最后两段舍友们的评议和安静下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质朴厚道。老头扎笤帚不仅便宜,而且结实好用。
②知恩图报。因为“夸克”娘儿俩给他饭吃又救了他,他就把剩下的高粱苗苗带走扎成小炕笤帚并要送给他们。
③为别人着想。被饭菜噎到还将碗平稳放好,因送小炕笤帚栽到沟里却当着医生的面
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不想连累他们。(每点2分;若答“讲诚信”也可给分。)
(4)观点一: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合适的。
①从情节上说,老头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这样处理可以使老头的形象更丰满,更能突出其善良厚道的品格。
③从主旨表现上说,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有现实意义。(观点2分,每点分析2分。)
观点二:作者的这种处理是不合适的。
①从情节上说,前面已有“给饭吃”“出现危险后的抢救”等情节,可见他们正面接触时间不短,说“不认识”不合情理。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老头没有必要装作不认识,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更能凸显老头的平常心。
③从主旨表现上说,老头冒雨送小炕笤帚足以突出小说“诚信”主题,装作不认识对主题有破坏作用。(观点2分,每点分析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