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1-02 11:37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7分)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②《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形象地描绘了无限的“秋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写出了江水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第二联)简要分析。(5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一份)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2)画图省识春风面,             。千载琵琶作胡语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马自力:是什么因素促使您在推动国学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呢?
袁行霈:其动力一方面来自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感到自己身负承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这双重的历史使命。我曾提出“文化的馈赠”的观点。我想这既是我们处理世界各民族之间文化关系的原则,也是我们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准则。
马自力:您能否扼要谈谈“文化的馈赠”的含义?
袁行霈:“文化的馈赠”可以恰当地表达我对处理世界各民族之间文化关系的想法。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差异不一定导致冲突。如果抱着强加于人的态度,就会导致冲突;如果抱着馈赠于人的态度,就不会导致冲突。馈赠是双向的,馈赠的态度是彼此尊重,馈赠的结果是多种文化的互相交融、共同繁荣。事实证明:不同的文化需要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补充,但并不互相依存,文化的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价值。
马自力:中华文化可以馈赠给人类的主要是什么呢?
袁行霈:我在《中华文明史》的“总叙论”中,将中华文明的特色概括为: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整体思维等五个方面。我还将在2006年北京论坛上做一个主题发言,题目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其中也讲了几点: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以上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开发弘扬,以哺育中华民族的子孙,以馈赠世界各国的人民。
马自力:的确,相对于所谓“文明的冲突”的观点,“文化的馈赠”是一种富于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的积极回应,其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本色。这种思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您对中华文明史的思考之中吧?作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重点项目,您和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在总体的设计和立意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呢?
袁行霈:既然要承担“文化的馈赠”的历史任务,就必须研究、描述和宣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十几年来北大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出版过一些关于中华文明的著作,但在总体上还有继续系统探讨和深入发掘的空间,所以才想到要撰写一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著作《中华文明史》。我们心目中的文明史不同于科技史、制度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等的简单拼合,更不是一部百科知识全书。我们在考虑《中华文明史》的学术定位时,确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既不能脱离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做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其目的是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总体性的概括和描述,着重阐述各个时期文明的亮点、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尽可能地揭示文明的发展规律。应当努力把中华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加以考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华文明各个时期的特点,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各种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从而在总结文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启发读者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节选自《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
12.该节选部分的访谈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对“文化的馈赠”的理解和              两大方面在进行。                   是袁行霈等教授撰写《中华文明史》一书时在总体的设计和立意方面特别考虑的。(4分,每空2分)
13.下列关于“文化的馈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馈赠可以使各种文化虽然存在着客观的差异,但在交融中不会导致冲突。
B.馈赠是双向的。既把自己的好东西馈赠给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好东西。
C.馈赠的态度是彼此尊重。尊重对方的选择,既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D.馈赠的结果是同的文化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互相补充,互相依存。
1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爱中华文化,觉得自己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愿意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是袁行霈推动国学研究的主要动力。
B.作为一部百科知识全书,《中华文明史》既对中华文明的演进总体性的介绍,又把中华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加以考虑。
C.相对于所谓“文明冲突”的观点,能充分体现中华优秀文化本色的“文化的馈赠”是一种富于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的积极回应。
D.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及其对世界其他各种文明的吸收和借鉴,有利于总结文明发展历史和启迪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