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俞平伯:花落春仍在 二十世纪斜长的旧影中,有一帧文化人的老照片令我难忘:1902 年,苏州城内一座古旧的老 屋前,82 岁的经学大师俞樾古怪的悬臂倒提着一柄拂尘,另手牵起懵懂中的重孙俞平伯。小伢只有三岁,一双稚眼微侧透出好奇,老者则桀骜地俯视世相,不平之气凛然生出。俞平伯这颗读书种子长大后,写白话诗,写《燕知草》,又做《红楼梦研究》,复研究古诗词,料不到本是书斋之梦却意外惹出弥天大祸,“文革”之中被流放到豫南农村。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于是与河南结了奇缘。 中国科学院学部文学所第一批“五七”干校学员,包括俞平伯、何其芳、钱钟书、吴世昌等人 在内,是 1969 年 11 月 16 日晨乘火车抵达信阳的,先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继又转到息县的包信和东岳集。俞平伯这时正是古稀之年,他的夫人大其四岁。 当时经济开发未被提上日程,偏僻的豫南农村山河依旧,古风犹存,俞平伯呼吸到了许久不 遇的新鲜空气。1970 年元旦,干校开始肃清“五一六”分子的斗争会后,他们夫妇被分配定居到东岳集。实在地讲,与干校其他学员比起来,俞平伯夫妇过的是一种特殊生活。老两口可以合居一室与村民为邻,另起炉灶。他们被放逐,在于一种精神和文化的遭侮辱而非别的。杨绛女士随后也来了,但她和钱钟书却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偶尔才有“菜园相会”。 老夫妻又间作劳动,但是那不像干校里的项目,好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利用当地富产的红麻资源和乡民们一起搓制麻绳。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浸润着夫子的心,俞平伯不觉已陶然而忘机。他还满腔热忱地教房东孩子识字:“危言漫与屠龙技,讹谬流传逝水同。惭愧邻娃来问字,可曾些子益贫农。”(《邻娃问字》)返璞归真,老人对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仿佛生了悔意。 除了在东岳绩麻,俞平伯作为干校的老学员,也曾学种菜,积绿肥。政治生活要参加“天天读”,定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1970 年 4 月 27 日,为祝贺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还应领导之嘱,专门赋诗二首。另外还和何其芳一道养过猪。 可是,俞平伯不能忘情的依然是书。1970 年 1 月 10 日,因下意识地闲览随身带来的《水经注》,稍过一次读书瘾,被人发现,大会上即遭批判,为此连写两份检查才算过关。东岳屋外的风景虽 然恬适又惬意,室内的光景毕竟又使人压抑,简陋龌龊,有时更觉得寂寞难挨。俞平伯独自又发出自虐性的抗议:“炉灰飘坠又飘扬,清早黄昏要扫床。猪矢气熏柴火味,者般陋室叫‘延芳’。螺 蛳壳里且盘桓,墙罅西风透骨寒。出水双鱼相照活,者般陋室叫‘犹欢’。”(《陋室》) 1971 年 1 月 11 日,俞平伯得到返京通知,东岳老乡为之庆幸并依依送别。毕竟,俞平伯夫妇在东岳集度过了整整一年难忘的岁月,因为和农民与土地贴在了一起,不仅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 厄运意外得以解构,并且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 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俞平伯也曾亲历和参加了“五四”运动,旋即出洋又归来,却一头扎到故纸堆里了,他不仅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不一样,甚至和他的曾祖父,当年因一句“花落春仍在” 的诗文令座师曾国藩激赏不已的俞樾老先生也不一样,俞平伯虽然也曾读经,孔子教训的读书、齐家,他笃实又安分地终生实践着,然而却丝毫没有治国与平天下的干世之志。或许他及早就参透了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的玄机,所以在新文化运动还是时尚之时,便在其白话诗《忆》里,吟出了“我们低首在没奈何的光景下,这便是没有奈何中的奈何”的谶语。他也曾想不通,委实也有忿怨,1988 年 4 月 5 日,他将手书《儒林外史》里的一首诗寄赠新加坡的周颖南:“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都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借来吴敬梓的话,俞平伯巧妙地概括了从春在堂主人俞樾到自己在豫南农村的家世。 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 (节选自《文人的闲话》,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俞平伯(1900 年—1990 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 ②1954 年 9 月,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 梦》的研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篇从一帧老照片写起,既暗示所写事情的真实性,引出写作对象,又交代俞平伯出 自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 B.与钱钟书夫妇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相比,俞平伯夫妇可以合居一室与村民为邻, 可见他俩还是得到了一种照顾。 C.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不仅使俞平伯忘掉世俗、与世无争,而且使他后悔于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 D.“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是指与农民、土地的贴近解构了俞平伯因流放而造成的厄运,他的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 E.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俞平伯一方面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又精研中国古典 文学,自然会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 (2)本文标题《俞平伯:花落春仍在》有什么精妙之处?(6 分) (3)本文重点写了豫南生活在俞平伯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请简要概括俞平伯夫妇在 豫南所过的生活。(6 分) (4)文章说:“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理解。(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第Ⅱ卷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多少年来,他不负患者的生命之托,技术上精益求精、 ②在某知名网站的一份调查问卷中,不少人都表示对于目前的收入状况并不满意,80%的人都有着投资加盟的想法,但笔者要提醒广大投资者,在投资前一定要 ③如果你整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近年来,社会工作者的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社会工作者具有传递社会政策、倡导政策与制度的适当变革,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B.打造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官方媒体和专家学者队伍,不仅迫在眉睫,而且存在扎实的民意基础,是当前主流民意对舆论期待的一部分。 C.此次阅兵不但向世人展示了全球爱好和平的人们捍卫新时期和平的决心,而且还展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精神。 D.我省举办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大赛,旨在提高农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为目的,帮助新一代农村公民提高语言素养。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 理论”。提出这个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地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 过多的月光照射, A.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可能受到干扰,也会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B.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C.使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都受到干扰,也会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D.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也会受损害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5 分)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 微博,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 ② 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说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这样的态度,背后隐藏的不是对 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 17.下面是中央文明办最新颁布的“中国志愿服务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汉字和字母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70 个字。(6 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近日,媒体上一则报道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研究生郝相赫在微信中对其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阎步克教授和韩树峰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出言不逊——皆称之为“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