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讙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从小就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幼年时便不贪玩耍,在父亲的葬礼上也表现出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对李光的做法还是非常感激的。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5分)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里,韩愈认为选择老师应不分贵贱长幼,唯一的标准是:“ (2)《论语》中“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所说“从古至今难以周全的事”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