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广饶县综合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C 宋朱彧《萍洲可谈》的记述只是对“宋辽时期的契丹民族是草原之路的主要活动者,他们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这句话提供依据,没有达到“恃茶”的程度。 2.B 范围不当,马店不在主干道上。 3.D 强加因果,“茶叶占到恰克图出口商品的90%以上”是清末的数据,不能作为清末以前的“茶叶成为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维系商品”的原因。 4.D(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5.B 6.C(“诬告”错误;“辞官归去”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叹”“求解职”) 7.(1)柴成务又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皇帝的诏令中有不妥当之处,可以封还驳正上报。(知1分;制敕1分;封驳1分;句意2分) (2)后来皇帝在汾阴祭祀,果然驻留河中,街道宽敞,都认为十分方便。(“祀汾阴”状语后置1分;“留跸河中”译为“驻留河中”或“把出行的车驾驻留河中”1分;咸1分) 8.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 9.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4分) 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5分) 10. (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3)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11.(1)答案: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A、D不得分。 解析:A.“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中“还是”理解错误。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来,“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来,以便给他一个惊喜”错误,因为他们工作太忙,也认为做得还不够好。 (2)答案:①明线为老画家高昌在三年前画了一幅“襁褓”图勉励县领导,并时刻关注家乡发展;三年后,家乡脱贫,他又画了一幅《一啸震千山》相赠。②暗线是新任县 领导苦干实干,勤劳致富,最终带领全县人民摆脱了贫困。③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凸显了老画家以及领导干部的高贵品质,使小说情节平添波澜,主题更加丰富深刻。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赏析能力。小说的线索,就是说通过什么把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串在一起的方法。小说若采用双线结构,即采用明线和暗线,那两条线索之间往往会有一些交叉。解答此题,可先从整体上感知小说内容,找出贯穿小说始终的内容,读后便知,小说围绕着老画家高昌作“襁褓”图勉励县领导发展经济来写,这是明线;三年后,在新上任的县领导的带领下,果然脱贫致富,而这却是暗线,与明线有交叉的地方。概括作用时,可从写作意图及结构的角度作答,即突出人物精神品质,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等角度作答。 (3)答案:①指画技艺高超。他的画作可以作为名贵的礼品相赠,他可以用画作来鞭策和褒扬家乡的官员。②高风亮节,淡薄名利。了解自己家乡的巨变,愿意自费回家乡看看,请家乡的父母官吃饭要自己掏钱。③关心家乡建设。无论家乡贫穷,还是脱贫以后,高老都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的建设,包括救灾,助残等。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著名画家”表明了指画技艺高超;“画画,捐钱,我愿意!更佩服你们年轻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干。好,我在省城的家里静候佳音”塑造出了他高风亮节、淡泊名利的形象。以此类推。 (4)答案:示例一:主人公是高昌。①高昌的形象贯穿始终,是作者主要刻画的形象。②高昌用自己的作品,见证了家乡的发展,脱贫,突出小说的主题。③他身上体现出的德艺双馨的美好品格,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示例二:主人公是荒薪、魏艾。①他们立足本地实际,苦干巧干,带领全县人民摆脱贫困,是作者歌颂的对象。②标题是“虎啸震千山”,是对荒薪、魏艾从政业绩的暗示与褒扬。③他们执政为民,不等不靠,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经济,承载着作者对为官者的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题干中提出了两种观点,无论赞成哪种观点,都要结合小说内容、主题作答。考生在选定主人公之后,要以小说为依据证明观点,说明这个人物能体现文章主旨,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情节展开的中心,本题可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老画家高昌和县领导荒薪、魏艾,谁是主人公,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写作意图、小说主题、情节结构(线索)等角度来阐述理由和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