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C (“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的特点”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刑罚之“中”的观念指的是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 2.【答案】D (儒家“中庸”说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的说法错误,两者都有不偏不倚地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含义,不同只在于两者的标准不一样。) 3.【答案】A (儒家“中庸”说产生后,中庸“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得不出这个结论。 ) 4.【答案】D(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省母”是“看望母亲”的意思,因此“枉道”应该是“绕道”,“枉”是“弯曲”的意思。) 5.【答案】A 6.【答案】B(原文的表述是“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任职的是郑赐与吴文两人,而不是郑赐一人。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 【答案】(1)母子分别数年,一旦相见难以马上分离,何况母亲又有病,值得同情。(关键词“暌”“遽”“舍”“可”“矜”的翻译各1分) (2)皇上说:“没有你的话,我几乎错误地怀疑了郑赐,郑赐固然是好人,只是才能不足罢了。”(关键词“微”、补出“几误疑赐”的主语、“固”“短” “赐固善人,才短耳”中的转折关系,各1分) 8. 【答案】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2分)。 9. 【答案】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6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10.(1)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每空1分) 11.(1)【答案】BC (B:3分,C:2分,D:1分。解析: A项“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无中生有;D项 “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言过其实;E项“黑洞”主要是比喻网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大。) (2)【答案】①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插叙“我”买栗子——买到坏栗子的情节,说清“我”等小伙子的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②增强了小说的悬念。插叙的运用,将“我”在等那个卖坏栗子的小伙子的情节放在开头,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并勾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③插叙文字从语言、肖像等方面形象地刻画出小伙子“立子”打扮怪异、油腔滑调的混混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整,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 解析:“我”买栗子——买到坏栗子的情节在文中以插叙的形式出现,好处是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引起悬念,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整,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答案】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立子一岁半,父母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与父母见面不到十六次。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遍地的网吧,使得无自我约束力的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了搞到上网的费用,甚至偷盗家中财物。③社会管理与教育的缺位,对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遍地的网吧,社会管理还不够到位。(每点2分) 解析: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①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缺失,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③社会的管理效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4)【答案】小说以两个同音的词语并列构成标题,形式特别,意蕴丰富。从情节结构上看,“栗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故事是由“栗子”引出并向前推进发展的,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从人物塑造上看,“立子”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塑造了因深陷网吧不能自拔,以致于坑蒙拐骗的青年形象。从主旨表达上看,立子向“我”兜售坏栗子,引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巧妙暗示小说主题。(形式、情节、人物、主旨各2分) 解析:标题的别致之处主要有:“栗子•立子” 两个同音的词语并列;“栗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立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主旨上来说,反映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2.(1)【答案】E项3分,A项2分,D项1分。(B,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C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D“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 (2)【答案】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内容上,①暗示他一生“喧嚣太多”、毁誉参半、生活不安静,如今已归平静。②遵从并满足先生遗愿,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走,不再受到打扰。③表达默默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先生的尊重。(内容上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4)【答案】①执着的精神。先生把一生献给“红学”,招致异议批评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为之痴迷。②认真细致的态度。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创造性提出探佚成果。④广博学习,丰厚积累。研习书法、古典诗词创作等终成大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 【答案】D 14.【答案】C(A项语序不当,应为“这不仅是国内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面对国际环境所作出的战略选择。”B项,结构混乱,应去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D项成分残缺,应为“以……姿态”) 15.【答案】B(从所给文字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这段文字要将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和法国的进行对比,③与⑤构成转折关系,①解释⑤中的“特征”,⑥中的“也”表示要说明另一个特征,②④衔接解释⑥。) 16.【答案】 ① 17.【答案示例】(1)手机似美女,梦中亦共舞。心醉意迷间,已无自我在。 (2)手机奴役了人,共舞成为痛苦,总被手机牵制而行,人的自我何处寻找? (写出画面情景2分,表达画面内涵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