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 (内涵上与中国诗歌的意象叠加有较大的区别,中国古典诗歌实即将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意象累加复叠) 2.C (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无中生有) 3.A (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错) 4.A(致:送达) 5.B.(①说的是“中贵人”,③说的是“先夫人”,④说的是乌氏先祖。) 6.C(“左武卫大将军”是乌氏先祖唐初的乌察,从下文看,其父生前曾还被授予“右威卫将军”等职。) 7.(1)他们的后代有去江南的,在鄱阳安家;居住在北方的,在张掖安家;有的进入夷狄之国,成为君长。(之,到去;家鄱阳,译为状后或译到安家于鄱阳;处,居住;或,有的;大意为1分) (2)史思明又反叛了(唐朝),乌承玼与其兄乌承恩谋划杀死史思明。事情败露,被灭族,尚书乌承玼独自逃出得以免死。(复,发,族,走,大意各一分) 附:文言文译文 元和五年,皇帝说:“卢从史当初建议用兵讨伐恒州,但却暗中与贼寇勾结,骄横凶悍,出言不逊,给我把他捉拿来!”当年四月,宦官吐突承璀就诱捕了卢从史。卢从史的部下都披甲而出,拿着兵器追赶喧闹,他的牙门都将乌重胤堵住军门大声呵斥道:“天子有命令,遵从者有赏,敢于违抗者杀头!”于是士兵们都收起武器回到营中,最终将卢从史押送到京城。壬辰,皇帝下诏授予乌重胤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居位三年,河阳郡治理得很好,皇帝下诏追封其父为工部尚书,并且说:“可以建家庙祭祀。”于是当年就在京城的崇化里营建家庙。军中僚属私下议论说:“先公既然位至朝廷亲近大臣,而先夫人没有加封,称号名分等级低下,相配不大适宜。”这些话传到皇帝那里,就降诏追封先夫人刘氏为沛国太夫人。元和八年八月,家庙落成,三个祭室同在一个家庙中,祭祀是从左领军大将军乌令望以下三代,先在家中做好牌位。乙巳,敬升于家庙中。 乌氏写入《春秋》,《世本》上有谱系,列入《姓苑》,在莒国有乌存,在齐国有乌余、乌鸣枝,都是大夫。在秦国有乌获,担任大官。他们的后代有去江南的,在鄱阳安家;居住在北方的,在张掖安家;有的进入夷狄之国,成为君长。唐朝初年,乌察担任左武卫大将军,他实际上是张掖人。他的儿子叫令望,担任左领军卫大将军。他的孙子叫蒙,担任中郎将。乌蒙生了“赠尚书”的儿子,名叫承玼,字某。乌氏自从在莒、齐、秦等国做大夫以来,都以才智能力显扬于世;到唐高祖武德年间以来,开始凭武功成为名将之家。 唐玄宗开元年间,乌承玼掌管平卢节度使的先锋军,连续打败奚和契丹;追赶到捺禄山与之交战,赶跑可突干。渤海国出兵骚扰海滨,到达马都山,官吏和百姓逃亡迁徙,失去产业,尚书乌承玼率领自己的军队堵住敌兵的道路,在原野上挖壕沟,垒石堡,绵延四百里,深度和高度都是三丈,贼寇不能继续前进,老百姓得以回到自己家中,每年节省运输费用三千余万钱。黑水、室韦两国率五千骑兵来投降到他部下。他在边地的威望更高。此后,乌承玼与耿仁智谋划游说史思明投降唐朝。史思明又反叛了(唐朝),乌承玼与其兄乌承恩谋划杀死史思明。事情败露,被灭族,尚书乌承玼独自逃出得以免死。李光弼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授予乌承玼为“冠军将军”,担任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为昌化郡王、石岭军使。他集聚粮食,磨砺武器,有战事就外出打仗,无战事就回来种田。后因病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日死于华阴县告平里,享年若干,就埋葬在华阴。他的两个儿子是:银青光禄大夫乌承玼是长子,次子叫重元,担任某官。铭文曰: 乌氏在唐初就有其家族……可以用黍稷之礼,庄重地来进行祭祀。 8.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2分),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1分),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 2分) 9.“软”字以触觉写视觉(1分),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2分);“涌”字运用比拟手法(1分),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2分)。 10、【答案】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每空错1个字扣1分) 乙 选做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A项给3分,答E项给2分,答D项给1分。D项“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这句话表明的是,客户没有拒绝同“他”做这笔生意,但不能据此判断客户将15万块钱“放”在了“他”这里。。答B项给0分。本处写“太阳的温暖”是为衬托出他内心的紧张,而不是为了比较两者的不同,不是对比,是反衬。答C项给0分。“他”被电话铃声吓一跳,是反映出“他”心怀鬼胎,过于紧张的状态。此项叙述欠妥当。 (2)“他”是一个在生意场上曾遭挫折,几乎陷入绝境,但在亲情的感召与友情的鼓励下醒悟、奋起,终获成功的人。 “他”既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面对严重的困难,“他”想过逃避,想破罐破摔,但亲情与信任、宽容拯救了他。他险入歧途,但良知未泯。 (3)①符合情节发展逻辑。客户与他有较多的生意往来,对他的为人有较多的了解。况且,他已对客户坦陈了自己罪恶的想法,接下来的生意即使不成,客户也不会有多大损失。②符合人物性格。“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他们已有较深感情,客户再等他三天,也算是一份信任与友谊。③倡导一种积极的价值观。扶危济困,温暖他人,帮助他人。让人看到社会正能量。每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4)参考答案:这一情节显得真实。①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是“他”突然改变想法的关键。他没有勇气撇下对他这么关心的母亲。②他的本质并不坏,他原本是个诚信的人,从他与这客户几乎成了兄弟可知。③他为人向善,从后来“他不避人,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可知他发自内心的庆幸。观点2分。每一点理由2分。允许有不同答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有意放慢写作”是作者说的话,“写得太多,画得太少”是自嘲,而且“大多为应酬之作”也不严密。C项,“不过他因为有意减少写作而怠慢了媒体”因果关系于文无据,文中说“近年确实有意怠慢媒体,‘减少写作’,可是美术界……就被榨光了”。D项,“没有了年轻时画画的安静”错,文中陈丹青认为“不必心态,那是让你自动安静的勾当”。 答案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陈丹青在阅读小说方面的理解和认识,答案应该在与之相关的访谈内容里寻找。对于作者的这个问题,陈丹青给了很细致的回答,也让我们清楚地体会到陈丹青在阅读时认真的态度。 答案 ①当今好小说太少,让人丧失阅读小说的兴味;②曾经认真读过的小说,会影响人的一辈子;③读小说会一句一句记住作者的笔法,成年后逐渐明白这些笔法,这和理论完全无关,但和写作有关。 3.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重分析陈丹青的回答涉及的具体内容。比如文章前面陈丹青告诉作者说没有“命题”,他几乎不写作等,由此,可以概括为“陈丹青对写作的认识”或者是“陈丹青对自己文章的看法”等。 答案 ①对写作的认识。谈自己出版的三本新作,没有别人的“命题”,几乎不写作。②对小说阅读的看法。丧失兴味,当今好小说太少。③对艺术家境界的看法。谈自己的生活,追求安静,独自干活儿。 4.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意把握陈丹青对阅读小说的具体看法,由他的看法概括、转化为他对阅读的看法。比如“但我读书并不为了绘画,只因喜欢,你掉进一部好作品,什么念头都没了”一句,作者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读书是因为喜欢,一是阅读要投入到书中去等。再如陈丹青谈自己青少年时期的阅读,这些可以概括为:青少年的阅读十分重要,要多读书、读好书等。 答案 ①读自己喜欢的书,并全身心地投入。陈丹青读书不是为了绘画什么的,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投入到书中去,体会书中的内容。②青少年时期要认真读书、多读书。青少年时期读书,情感真挚、记忆深刻,掌握的东西多。③同一本书可以反复读,体会写作手法等。对于一些书,要反复读,明白书中使用的修辞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匠心等。④要一直坚持读书。陈丹青中年之后还在读书,不过因为他认为当今的好小说少,反复阅读的只有俄罗斯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