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答案】A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选项A对应的原文“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第二段“争论仍旧在持续”,没有说明争论的起源,选项无中生有。 2【答案】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选项D和题干“作者支持除夕放假”,没有关系,强加因果。 3【答案】C 考点:根据文意进行推断和想象。C 对应的原文“从除夕开始放假的话,他们等于是间接 ‘损失’了半天或者是一天的假期”是那些人支持从春节放假的原因,他们主张的从初一放假实际也是从除夕放,选项“不明白‘年’的‘核心’在哪里”,曲解文意。 4【答案】 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比:接近,临近。 5【答案】 D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①表现陈德荣的忠勇,②表现陈德荣的政治才干 ⑥说的是具体工作。 6【答案】B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他禀告张广泗,张广泗很感动,又转告其部下将吏。 7(1)【答案】天意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杀尽? 关键词 竭诚:竭尽诚意。修省:修身反省。曷:怎么,难道。 (2)【答案】冬天寒冷,(陈德荣)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 关键词 恤:关怀,照顾。嫠:寡妇。定语后置句式:“之无衣”后置。天意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杀尽? 8【答案】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9【答案】“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10.(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1.(1)【答案】E、D , 选A 、B 、C不给分。 考点: 了解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结构层次。A“反衬出现在社会年轻人不理解老人,为老人的再娶设置层层设置障碍的现实”错误;B“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耐人寻味”错误,不是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是使小说的情节丰富;C秋香“大方”,菊花“温柔”,文中没有依据。 (2)【答案】①知恩图报,因感激秋香劝说自己考上大学,并帮助自己照顾母亲而决定要娶秋香;②热心肠、品格高尚,帮助秋香照顾王婶,固然有感恩的成分,但也不能排除热心肠和美好的性格;③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遵从“四不准”,但关键时刻仍然接来秋香。 (3)【答案】①是全文的情节,全文围绕老刘接秋香展开;②点明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刘和秋香;③暗示人物的品格,秋香即是人物的名称,又是老刘喜欢她的原因,也是二人品质的象征; (4)【答案】①通过室内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②菊花、香,照应全文的主要人物——菊花、秋香,小说的结尾以花喻人,用菊花暗示人物的高尚品质。 ③小说以室内的布置结尾,并且用“好香”,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升华主旨。④结构上照应文章的开头和标题。 12【答案】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推测。“讳莫如深”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不值一提”指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精巧绝伦”指精细巧妙没有可相比的。“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13【答案】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A项,“突然猝死”,成分赘余;B项,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C项正确;D项,句式杂糅,“处于……的考量”或者“以……为目的”。 14【答案】B 考点: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由“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可知“进入唐代”必是“高桌大椅出现”;再由“他们为之雀跃不已”只能与⑥衔接,因此选B。 15【答案】①什么叫文化 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 ③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 考点: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根据语境填句子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 16【答案】在影视剧创作中,一应学会借鉴(好的手法等),二应体现自己民族文化内涵,三应增强文化自信。(任选2点) 考点: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答案是从原因或方法角度阐发引申的,可不拘泥于此,其他如本质、根源、趋向、联系等角度阐发或引申均可。点评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