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卷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第Ⅰ卷(共36分) 一、(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选出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都有错误的一项( 有什么故事能比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更为圣洁、浪漫呢?两个生命历经了母亲的妊娠与分娩,一朝呱呱坠地,蹒姗学步,牙牙学语,然后,可能是在豆蔻年华相遇于一棵开花的树下;也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他们看了对方第一眼;当然也有可能下班后在拐角的某间咖啡厅里一次并非出自情愿的相亲之约……就这样,他们下定决心共度一生、结婚生子,从此琴瑟相和、忧乐与共,从此生死契阔、永不离弃……淹忽之间,儿女成行;不经意处,华发满鬓,在人生晚晴里,这对耄耋老伴儿相携相扶于簿暮时分,一颦一笑,一定都是最美的瞬间,一定都是最美的回忆! A.耄耋(dié) 相亲(xiàng) 生死契阔 B.分娩(wǎn) 淹忽 C.结婚(jiē) 妊娠(chén) 蹒姗学步 D.媒妁(shuò)簿暮 2.下列各项中,所有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是( A.布署 B.跻身 C.委靡 D.袒露 3.下列各项中,每对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A.吾侪/柴毁骨立 B.拎包/以邻为壑 C.蔓延/顺蔓摸瓜 D.解数/跑马卖解 4.与教材文段相比,下面文段中有几个字字形有误?(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拆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厉井仰歇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A.5个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是( A.我已经老了,在人来人往的大厅,有一位老人他向我走来,他说我认识你,那时的你还很年轻,很美丽,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追求者,不过跟那时相比,我更喜欢现在你这经历了沧桑的容颜。 B.“以前在家里,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当兵,要去打仗?是想当英雄?我总是笑而不答,我不想做英雄,也没人是英雄。只不过为了那些在战场的弟兄,我要回去,带他们出来!”(《黑鹰计划》) C.我不是个大馋鬼,我也不是什么都吃。我只是个行为艺术家——指着前面的食物说——我在完成我的作品。 D.他可以把神赐给人类的火,运用得出神入化,烧出堪称“火之艺术”的超级菜式,他究竟是神仙的化身,还是地狱的使者?没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每个人都给他一个称号——“食神”! 6.请选出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组( 冰心的《中秋前三日》里说①我的朋友,正是②花好,月圆,人寿③何来惆怅④便是将来离别,今夕何夕,也须暂忘⑤是啊,花好月圆,自古就是一朝分别的亲朋最怀念的良辰美景,难怪中秋没到,冰心就思念起友人来。 臧克家在《人好月婵娟》里说⑥八月节,天上满月,人间团圆,拜月⑦供出好一个“人好月婵娟”的中秋夜。 A.①:“ B.①:“ C.① D.①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激浊扬清,心底无私,常怀为民之心,领导干部才能自觉抵制贪腐诱惑,从“贪图享乐”变“克勤克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地走稳从政路,当好父母官。 B.马年春节前夕,李克强辗转了7个多小时赶赴安康,来到陕西秦巴山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与山区群众亲切会谈。 C.巴曙松认为,目前应该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避免垂直管理的中央金融监管体系绠短汲深、不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的问题。 D.公众需要“公理”,更需要尊重和重视,所谓“百姓之事无小事”。地方干部只要放下高姿态和老百姓交心,视百姓为亲人,问题就不难解决。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枫韵幼儿园在喂药丑闻曝光后,家长们集体罢课,并围堵在校门口讨要说法,个别家长因情绪激动围堵附近的道路,被警方带离。 B.孩子的第一反抗期来到了,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斗智斗勇,既不能简单粗暴,又不能纵容他无理取闹。因为纵容只会使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 C.走进书店,几乎第一时间抓住你眼球的文案都出自图书的腰封。这一块占据图书封面约三分之一的“腰带”成了让读者极为讨厌的附属物,甚至媒体称为无法消除的“牛皮癣”。 D.中欧都具有厚重的文明,中欧关系历史悠久。中欧体制和发展阶段虽然不同,但可以增进了解,开展合作,加强对话交流。 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首先,儒家所宣扬的“礼”究竟是不是“人与人在人格上的平等”? ①这一点,从西汉大儒扬雄指斥“庶人田侯田,处侯宅,食侯食,服侯服”的社会为“法无限”的混乱世界,更能得到说明 ②因为人格的平等不仅立基于道德的平等,而且立基于权利的平等,特别是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平等 ③其实,儒家虽然承认所有的人在追求道德上是平等的,但却否认人格的平等 ④秋风先生引述的《礼记·曲礼》中“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一语,实际上并不能证明“儒家坚持人与人在人格上的平等” ⑤恰恰相反,“虽……而况”云云,正表明儒家坚持“负贩”的平民百姓虽然也有一定的尊严,但并没有“富贵”者拥有的全部尊严 ⑥而儒家恰恰坚持人的社会等级性,坚决反对不同等级的人可以有平等的权利 A.③②⑥④⑤① C.④⑤③②⑥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