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A.“拾”读shè B.“晕”读yùnD.“臭”读xiù ) 2.D(A.俦(chòu)B.绮(qǐ)C.璇(xúan)) 3.A (liàn/niàn C.máo/māo 4.B 5.C 6.C(销锋镝 直刺九霄 7.B(A项是陈述句,不能用问号,改为句号;C项中引文独立使用,引文后面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D项“十分之二、三”是约数,故数字中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8.D(A中“窒息”应为“影响”, B中“改善”应为“改变”。C“把”应为“用”。) 9.C(风俗: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气:指风尚习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蒙骗: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欺骗。诱骗:诱惑欺骗。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10.C(群情鼎沸: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群情激奋:众人的情绪激动振奋。不合语境。此起彼伏:用来形容事物发展有起伏或不断兴起;没有穷尽。甚嚣尘上:原指军营中人声喧哗;尘土飞扬。形容传播消息;议论纷纷。现多指错误或反动言论非常嚣张。不合语境。始料未及:没有想到的,在意料之外的。超乎想象: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指事情的结果是我们所没想到的。不合语境。) 11.C(“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东山再起:指失势以后重新恢复地位。“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12.C(A语序不当,应把“因为”放到“大家”前。B成分残缺,应在“……出国”后加“的现象”。D搭配不当,“解决困境”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摆脱”。) 13.D (第一空的词语应紧扣“善意的夸张”而来,只有“自欺欺人”合适;第二空应照应“危险”和“祸端”,只能是“悲惨”;“愿豁出去”“痴心不改”似乎都说得过去,但这两个词语还有点轻重之分,“痴心不改”强调了“痴”,而“愿豁出去”就有点不顾一切的味道了,表意稍重一点。根据这段话的意思,最后讲书信是“仅有的通道”,别无选择了,所以就只能“愿豁出去”了。) 14.C(A、“看到”与“乡音”搭配不当。B、搭配不当,“有很高的收视率”的主语不是“华少”。D、成分残缺,“国有化”后缺“的途径”;语意重复:徒劳的,就是白费力气的。) 15.B(A.成分残缺,在“人败景致”后加“的现象”或删去“出现了”C.不合逻辑,国家主席可以新当选,而主席夫人不可能新当选。D.搭配不当或语意重复。道歉本为表示歉意之义,前有“表示”重复,应为“歉意”或删“表示”) 16.B(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17.C 18.B 19.B 20.C 21.C 22.D 23.C解析:C项为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24.C.前一“以”表修饰关系。 25.A.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26.(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27.① 胡:为什么;② 奚:为什么 ③ 焉:什么 28.A解析:A项,足:足够,满足。 29.C 解析:①④说明陶渊明不愿做官。 30.B解析:B项,“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理解不准确,陶渊明告诫儿子“佣人也是别人的儿子,要善待他”。 31.(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