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1.A 解析: B项,不是“任何人”,而是“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人”。C项,不是“无法确定”,而是“一般很难确定”。D项,“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的不是“行为主体”,而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的“网络信息”。 2.C 解析:颠倒了逻辑关系。原因应该是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 3.B 解析: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主要靠的应该是“技术创新”,“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 4.C 5.B 6.A(萧琛并不是和王俭谈话后才被授予官职,这之前他已经担任齐的太学博士了;前文中的“起家”即为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7.(1)当时王俭在朝中掌握重权,萧琛年少,末被王俭所赏识,萧琛依仗自己的才气,想要看望问候王俭。(译出大意给2分;“识”“负”“候”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公事私事都来此请示祷告,前后两任郡守都在厅堂拜祭,自己回避居住在其他地方。 (译出大意给2分;“公私”“请祷”“拜祠”,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萧琛几岁时,堂伯萧惠开抚摸他的背说:“(这孩子)必定能振兴我们的家族。”萧 琛小时候颖悟聪敏,有奔放的辩才。初任职齐太学博士。当时王俭在朝中掌握重权,萧琛年轻,不为王俭所赏识,萧琛依仗着自己的才气,想要看望问候王俭。一 次,王俭在乐游苑设宴,萧琛就穿着虎皮靴子,拄着桃枝拐杖,径直走到王俭的座位前,王俭和他交谈,非常高兴。王俭担任丹阳尹,征召萧琛为主簿,又推举他为 南徐州秀才,萧琛屡次经升迁任司徒记室。永明九年,北魏开始与齐建交友好,当时北魏派遣李道固作为使者来齐,齐帝设宴招待他。萧琛在筵席上举杯对李道固劝 酒,李道固不接受,说:“公庭上没有私人礼节,所以我不能接受您劝这杯酒。”萧琛慢慢地回答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说法‘雨点洒到公田里,同时私田也跟 随承受雨点的恩惠’。”在座的人都佩服萧琛的口才,李道固于是接受了萧琛的劝酒。东昏侯继承皇位后,当时议论认为没有入庙拜见的典章制度,萧琛建议依据 《周颂·烈文》、《闵予》都是即位拜见宗庙的典章制度,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 梁朝建立以后,萧琛担任御史中丞。起初,萧琛外出任宣城太守,有位北方的僧人渡江到南方,仅带了一个葫芦,里面有《汉书序传》。僧人说:“京城的遗 老相传,认为这是班固的真本。”萧琛执意请求得到这部书,书中很多与梁代时刻的版本不同的地方,纸张和墨迹都很陈旧,文字多如龙头昂起的样子,不是隶书不 是篆书,萧琛十分珍视。到这次外出,他把书赠送给鄱阳王萧范,萧范就把它献给太子。 萧琛不久调任吴兴太守。吴兴郡中有座项羽庙,当地民众称很有灵验,于是当地人就在郡府中厅堂设置帐幕作为神座,公私事务都来此请示祈祷,前后两任太 守都在 厅堂拜祭,自己避居于其他房屋。萧琛到来,把神位迁移回项羽庙中,处理此事毫不犹豫。又禁止杀牛供奉神座,祭祀以肉干代替新鲜肉。萧琛频繁治理大郡,从不 经营家产,有缺少时就征取,不把这视为被疑忌的事。萧琛曾经说:“青壮年时我有三个喜好:音律、书、酒。年老以后,两件事都废弃了,仅读书一项兴趣不 减。”萧 琛性格开朗洒脱,经常自己祭灶神以解祸求福,祭祀完毕吃祭余剩下的食物,必定欢乐畅饮而醉。中大通元年,萧琛担任晋陵太守,因疾病自己请求免职,改任金紫 光禄大夫。萧琛时年五十二岁。遗言令儿子们把他和妻子同一座坟而不在一个墓室安葬,用蔬菜祭祀,安葬的时候仅十辆车,一切事情尽量简朴。皇帝前往送葬哭祭 十分哀伤。诏令追赠本来职位,加授云麾将军。谧号为平子。 8、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9、(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10(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1、《在研究工作中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答案: (1)答E给3分,答B给2分(A、概括不够准确。从文章对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卒年的交代来看,“颜色学、测量体制”应当是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晚年的事情,且“哲学研究”也不应该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就之列。C、概括不准确。“要么保住自己在顶峰的位置,要么迅速离开顶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第6段强调“迅速离开顶峰”后要“另起炉灶”。D、“这决定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分析不当。原文认为“不用说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有关”,“但是”之后又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要素。) (2)①善于跨领域选择较好的角色,例如当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转而涉足哲学和一般文化问题;②敢于在前人失败了的地方进行研究,例如他晚年闯人颜色学领域,建立了定量的颜色学理论体系和测量体制;③善于不断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职业或活动的角色,例如他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编辑和作家,在社会上经常扮演着参与者、宣传者、组织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每点2分) (3)①奥斯特瓦尔德所受的教育具有宽泛性的特点,他有深厚的功底和敏捷的思维;②善于选择和变换研究的角色,一旦看准目标,就积极投人;③善于捕捉问题,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具有开拓性。 (每点2分) (4)怀疑精神是有开拓性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素质。①问题由怀疑产生。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是科学发现的规律;②敢于大胆怀疑,从自己的实验工作、理论分析、科学的历史研究中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必由之路。①在探索中不断改变研究手段,变换角色,追求在更多的领域获得成功;②在探索中注重科学精神,不违背自然规律。(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D (“以身作则”着重于自身作出榜样;“身体力行”着重于亲自实践,努力去做;“身先士卒”原指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多引申为职位高的人首先干在前面,带头去做。) 13.A (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还是”或“无论……或”;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D项主客颠倒,应改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于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 14.C【解析】本题中,“有感便发”较“不平则鸣”更零散些更小些,先感后鸣;主语是五尺之躯,并且空格后是“他都照例不受欢迎”所以选被动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第三空,“无论”是讲条件的,并跟“都”联系,应是先敌后党 15、(1)把厚书读薄的人是智慧的,他找到了方法;把薄书读厚的人是明达的,他多出了几分创建。(2)把高山当成平地的人是勇毅的,他提升了境界;把平地当成高山的人是睿智的,他多拥了几分练达。 【解析】把握句式特点“把……,他找到了……;把……,他多……”,然后注意分号前后的内容是相对。句式:2分;内容:每句2分,内容要前后关照且合情理1分,共5分; 16.①小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②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17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 (1)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 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材料的基本理解 第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 意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伟大的人,普通人有成为伟人的可能性。 第二句话: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 爱默生的名言意为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也是平常人、普通人,暗指他们通过特定的努力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第三句话: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舒婷的名言意为以平凡的心态追求伟大,取得伟大的成就。 三则材料均指向“平凡(普通、平常)”与“伟大(不平凡)”的关系,且暗含“平凡(普通、平常)”可成为“伟大(不平凡)”之意,有着积极的人生意蕴。 (3)主要立意角度: 谈平凡的人需要追求伟大、为何要追求伟大、如何才能实现伟大; 谈平凡中孕育伟大,伟大从平凡开始,伟大事业由平凡人创造; 谈心态需平凡但追求应伟大; 谈平凡的人未必能伟大,但不可无伟大之志……总之,行文要扣住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立意须有积极意义。 若偏离“平凡(普通、平常)”、“伟大(不平凡)”这些核心词,无视 “平凡(普通、平常)”与“伟大(不平凡)”的关系,谈“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本质”“奋斗”“梦想”等则视为跑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