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红隼 南翔 妈妈,妈妈…… 母亲正在厨房准备午饭,隐约听到儿子在叫,一把关了水龙头。豌豆立在阳台上,盯着东墙边的鸟巢,并没有回头找妈妈的意思。随着两只红隼倏忽而至,豌豆的目光顿时又倾注在它们身上。 妈妈见豌豆不停地舔手指,猜他担心红隼吃不饱。确实,在城市里喂养五只雏鸟,这对红隼父母真有点儿力不从心。下午挖些蚯蚓,给它们解解馋吧。豌豆给了妈妈一个难得的向日葵般的微笑,这是儿子能捧出来的最高奖赏。妈妈心里瞬间有了暖意。叮嘱他去洗手,他居然也答应了。洗过手,豌豆进了书房,铺开画本。 豌豆是四岁时才被归到“星星的孩子”一类的。豌豆被确诊自闭症后,父母很长时间没回过神来。一直以来,豌豆行走迟、言语迟、表情也不丰富。希望的火苗点燃过无数次,又熄灭过无数次。在求医问道的途中,妈妈辞了职。爸爸出差变得多起来,时间也一次比一次长。爸爸虽然在家日少,但每月打来的钱足以让母子衣食无忧。 趁煲汤的空儿,母亲溜到儿子身后看他画画。以前,她总想纠正一下儿子的线条、布局及设色,豌豆不听。好长一段时间,山川、河流、树木、人物……儿子的绘画真是天马行空。 两个月前,一个雷雨天,家里飞来两只红隼。凌乱的阳台上,塞了碎画纸的矮胖旧花盆竟成了鸟儿温暖的避难所。从此,豌豆凡事坚持不久就转移注意力的状态也有所改变,观察鸟儿时的专注令人惊讶,常常一站一个钟头。绘画内容也万宗归一:只画阳台上的鸟儿。 听中学的田老师说这是红隼,一种猛禽,母亲心里一紧,担心豌豆受到伤害。父亲安慰她,万物有灵,你没见猫啊狗啊,也喜欢跟小朋友玩耍! 开始,红隼对靠近的人“鸟”视眈眈,发出咕咕的叫声。急得豌豆拦阻,别靠近!就为儿子多讲几句话,父母便觉得很值。何况豌豆还不时对着鸟儿自言自语。 待到两只红隼不停衔来树枝、草茎垫窝,一家人才顿悟,它们想在此安营扎寨了。一天,豌豆突然指着其中一只红隼连叫了两声,翅膀,右边!寻声看去,体型略大的雄鸟右翅受了伤,略带拖曳,收束也比左翅慢两三拍。 还是我儿子眼尖!父亲一高兴,便拉着儿子进书房。未料豌豆搬动砚台时,砸伤了爸爸的脚背。豌豆吓得脸色发白,逃跑了。父亲在家养伤时,越想拉豌豆过去,豌豆离他越远。为此,他变得有些急躁不耐。母亲把怨艾藏在心中,一个人全力照顾豌豆。 见妈妈过来,豌豆俯身压住画本。妈妈佯做夺取,儿子抱着画本边跑边笑。当他躲在椅子后面时,妈妈抓拍了一张面部特写。看看他的眼睛、笑脸……豌豆跟正常的孩子有什么两样?他爸爸看到也会这样想的。 为了感谢妈妈带他去挖蚯蚓,豌豆忽然端出画本给她看。一幅是红隼妈妈在孵蛋;另一幅是五只雏鸟伸着粉红小嘴,争抢妈妈衔来的一条虫子;再一幅是红隼爸爸耷拉着右翅,在一旁昂着头守护着母子。母亲夸赞画得好。又道,豌豆怎么帮它们啊?豌豆说,挖好多蚯蚓,妈妈吃,爸爸也吃。母亲一愣,恍然道,对,对! 有时,豌豆在睡梦中连叫爸爸。母亲设法录下发给父亲。他却犹疑地回了一句,是叫自己的爸爸吗?母亲扑哧一笑,你不觉得自己跟红隼爸爸很像吗?一个地上跑,一个天上飞。 车子驶过几条街,路边一片绿意深深的菜园。守园人的小孙女蹦蹦跳跳跟过来,哥哥,我帮你拿桶子好吗?豌豆想了想,把桶递给了她。 小妹妹问一片像蝴蝶的菜花名字,豌豆平淡道,蚕豆花。母亲暗暗称奇,他只从绘本或电视中看过,就能毫不犹豫地与现实生活对上号!俩小朋友边挖蚯蚓边对话,豌豆有问必答。母亲发现,儿子跟同龄人比跟成人交流流畅许多。妈妈希望时光慢一些,好细细品味儿子的思维与表达。也真想让孩子的爸爸听一听。 田老师提醒,红隼受保护,不能人工投喂。豌豆有些沮丧。田老师安慰说,红隼生存能力很强,不用担心。它们属于天空和森林,自由自在最好。豌豆笑了。 母子二人走到阳台,发现红隼爸爸妈妈正在喂孩子,面前竟有十几只新捉的虫子,红隼的生存能力真的很强。豌豆风卷残云地吃着香蕉,眼睛一刻也没离开鸟巢。 饭后,母亲走进书房时,豌豆趴在桌边睡着了。母亲轻轻从他肘边抽出画本,这是儿子的新作:一只大鸟嘴里衔着一只虫子,另一只大鸟一旁侧脸看着它。衔着虫子的大鸟,右翅张开着。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 母亲一手捂着嘴,眼里和喉咙,顿时有几股热流同时汹涌而出……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豌豆妈妈隐约听到儿子叫,就一把关了水龙头,体现了妈妈对患自闭症儿子的关心。 B.文中多处运用插叙,交代了红隼到来时的情形、豌豆的病情以及豌豆一家的情况等,丰富了文章内容,构思巧妙。 C.“他爸爸看到也会这样想的”是妈妈的心里话,看到豌豆的状态,她很高兴,也渴望与豌豆爸爸分享。 D.豌豆将桶递给小妹妹,边挖蚯蚓边与她对话,由此可看出豌豆很愿意与人分享,能与他人正常交流了。 17.从豌豆图画内容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他有了哪些变化?(3分) 18.文中两处画线句意味深长,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请综合两句赏析。(4分) 豌豆说,挖好多蚯蚓,妈妈吃,爸爸也吃。 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 19.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0-23题。(13分) 【材料1】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可持续”是博物馆发挥功能的天然出发点。然而,很多文物极易遭受损坏,保存条件要求严苛。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小范围展示,或是为延缓老化进程不得不处于“沉睡”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工业CT、三维扫描、数字测绘等技术可全方位、高精度采集文物资料,为展示和科研提供丰富的“数字资产”;多光谱技术、智能认知技术可用于文物病害防治,通过对壁画材料、石窟环境的监测分析,更清晰地掌握文物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虚拟建模、AI技术可用于出土文物的数字修复,借助精确的纹理映射、碎片扫描还原考古现场,评估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也让宝贵的文物古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发挥出更大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高冷”形象,以脑洞大开的创意、前所未有的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进入直播间,就能和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一同见证百年前的古董如何焕发生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亲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探秘古蜀奇幻之旅;打开小程序,便能与神秘的敦煌藏经洞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原本珍藏在橱窗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借助数字化手段的深度应用,各显神通,不断“出圈”,在满足公众多元个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星光璀璨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生命。 在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数十名游客在《唐宫乐宴》演出中沉浸式“走进”历史,探寻“名画丢失之谜”。在这场穿越之旅中,他们从博物馆的参观者变为历史的“参与者”,在可知、可感的文化体验中,切实感受“科技+创意”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魅力。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介绍,近年来,洛阳各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优势,运用虚拟现实、场景塑造、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黑科技”助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探索推出一大批高品质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游客的交互感、代入感。 (摘编自《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生机》《走出有限空间 创造无限可能》) 【材料2】 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领域,博物馆也有责任和能力参与其中。由国家文物局指导的“全国博物馆节能减排课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7%的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已考虑节能减排因素,25%的博物馆建成开放后陆续进行了节能改造,32%的博物馆有进行节能改造的计划。今年3月,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荣获全球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因为它的建筑形态与周边生态环境形成了良好互动,建筑语言也有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寓意。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启动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计划。而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两点最为人们所期待。博物馆正成为城乡美好生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发挥博物馆力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20.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如果不能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小范围展示,就只能处于“沉睡”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 B.运用多光谱及智能认知技术,对文物材质及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可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防治文物病害。 C.在高科技和创新元素的助力下,各博物馆都纷纷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不断“出圈”,走向大众。 D.“博物馆之城”打造出集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加强了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了影响力。 21.为什么说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了生机、创造了无限可能?(3分) 22.“可持续性”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之一。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可持续性”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23.潍坊博物馆拟于6月的“文化遗产日”组织一次非遗文化展览,将邀请风筝、剪纸、泥塑等非遗传承人参展,现面向社会征集建议。请借鉴以上材料,提出两条建议。(4分) 六(7分) 2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多呈现出儿童、成人双重视角。《父亲的病》《琐记》中少年鲁迅认为衍太太品行恶劣,成年后才消除对她的误解。 B.《儒林外史》通过描写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形象,对当时丑恶的科举、腐败的吏治、虚伪的礼教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 C.《世说新语》是志人笔记小说,或精炼含蓄记录人物的一句话,或隽永传神描写生活中的一件事,塑造出社会各行各业人物的鲜活形象。 D.《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通过叙述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对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富有神异色彩。 25.在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有相恋之人因故分离的内容。请从下列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简要概括导致他们分离的关键事件,并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4分) (1)简 爱与罗切斯特(《简 爱》) (2)保尔与冬妮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七.60分 26.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表现青春,你会选择哪一个?请围绕这个词语,描写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场景。(10分) 要求:点面结合,描写生动,200字左右。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一位作家在学校开学致词时说:“亲爱的小朋友,在今后的生活中,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如果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请问问你们的孩子。”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感悟或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在材料含意范围内立意;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得使用本试题中的材料(27题除外);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