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共21分) 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答案: ①jué ②蕴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①“时机”多指有利的带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机遇”指好的境遇;机会。与“战略”搭配,“机遇”恰当。 ②“涌现”比喻(人和事物)大量出现。“展现”指清楚明显地表现出来。句中指的是科研成果大量出现,使用“涌现”恰当。 ③“前景”指将要出现的景况。“愿景”指所向往的前景,希望达到的目标。句中指的是良好的开发境况就要出现,使用“前景”恰当。 ④“尽力”指用尽全部力量。“倾力”指投入全部力量。与“国家”搭配,使用“倾力”恰当。 故选:C。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3.【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表述不清楚,“金属加工、塑料和化学制品、食品制造、采矿、纺织对机器人也快速增长。”应该在“机器人”的后面加上“需求”。 B.正确。 C.有误,语序不当,应该是“调查登记、数据分析和汇总统计”。 D.有误,搭配不当,“入海口”不能搭配“季节”,应该改成“黄河入海口的夏季是最美丽的季节”。 故选:B。 【点评】注意把握病句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④句作首句提出中华传统文化能直接提供一些形象的概念和提法,接着⑥句举例“小康”选自《礼记 礼运》,②句阐述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状态,⑤句写党中央强调的内容其中包括“大同”,接着用①句论述“大同”的概念也是源于《礼记 礼达》,最后阐述“大同”的概念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本段顺序应该是 ④⑥②⑤①③。 故选:D。 【点评】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①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水中藻、荇交横(重点字:荇)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④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⑤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赏析。 【解答】(1)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①性格品质不同:杨绛笔下的老王虽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如“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在临死之前还给“我”送香油和鸡蛋;在老王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人性的善良;老舍笔下祥子初进城时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最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已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2)本题考查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老舍同情祥子的遭遇,祥子三次买车,三次失车,小福子的死,都让作者对祥子这个人物充满了同情。但也批判这类人身上自私狭隘的品质,如当小福子希望祥子能娶她时,祥子想到的是小福子那个家庭,害怕小福子的家庭成为自己的拖累,体现了他自私的一面。同时,借这个人物的遭遇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杨绛对老王是用善良来对待善良,他们送老王鱼肝油,不要老减半收费,坚持给鸡蛋和香油钱,这些都表达了坐着对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的同情和尊重。 答案: (1)自暴自弃,走向堕落,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心地善良、老实厚道,即使身处窘困中依然保持那份自始至终的善意。 (2)杨绛对老王这样一个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车夫,表达了对生活中这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老舍对祥子这样处于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同时也批判他们身上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 【点评】阅读名著要记住名著的作者及情节、内容,了解名著中人物的性格、经历和命运。 7.【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第一空:根据“戒,警也”“‘戒’即用其本义”可知,答案为:警戒,戒备; 第二空:根据“观往事,以自戒”“教育惩戒”可知,答案为:警告、告诫。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表达能力。 根据“教师的惩戒权及惩戒的作用”认可度调查结果图可知,91.8%的人认为教师应当赋予惩戒权,6%的人认为惩戒就是体罚、变相体罚,2.2%的人认为可有可无;超过90%的人认为作用大、效果长,5%左右的人认为没任何作用,2%左右的人认为有副作用。据此,可得出结论:绝大多数人认为教师应当赋予惩戒权且认为作用大、效果长。 (3)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和意见与建议。 ①根据活动主题“正确理解教育惩戒,建设良好教育生态”,结合宣传标语的特点,可拟写宣传标语为:依法惩戒,守法成长。 ②根据“惩戒是一种古今中外都有例可循的教育手段”可提出建议:正确认识教育惩戒;根据“当下,多数教师对违纪学生‘不会管’‘不敢管’‘不想管’,这让不少‘熊’孩子肆无忌惮,很多家长对此很不安”可提出建议:积极配合教师依法科学惩戒;根据“《规则》专门对6类适于惩戒的学生违纪行为和禁止教师实施的7类不当教育行为,作了明确和细化。划定这些‘红线’,有利于规范学生、教师行为,也有利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可提出建议:学习《规则》,依法监督。 【解答】答案: (1)警戒,戒备 警告,告诫 (2)示例:绝大多数人认为教师应当赋予惩戒权且认为作用大、效果长。 (3)①示例:知法守法,教学相长。 ②示例:学习《规则》,依法监督。 【点评】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阅读欣赏(共49分) 8 答案: (1)王维这首《观猎》,以一个“猎”字贯串全篇,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了一组将军冬日狩猎图。这组将军狩猎图又分为出猎图和猎归图。此诗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表达出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示例一:“疾”,敏锐、锐利。青草枯黄使得老鹰目光更为锐利,写出了老鹰发现猎物的敏捷,衬托了将军打猎时矫健豪迈的形象,暗示了将军打猎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示例二:“轻”,轻快。冰雪融化后追击猎物,战马奔驰格外轻快,形象地刻画出将军打猎时矫健豪迈的英姿,表现了将军打猎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译文: 角弓上箭射了出去,弦声和着强风一起呼啸!将军和士兵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近郊。枯萎的野草,遮不住尖锐的鹰眼;积雪融化,飞驰的马蹄更像风追叶飘。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凯旋时回头一望,那打猎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笼罩,原野静悄悄。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9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选举。 ②句意: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子,以……为子。 ③句意:普天之下到处都是。然,这样。 ④句意: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类,像。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即要选举贤明和有才能的人来做领导者,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乙文认为“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即做官的要保证社会的公平。所以两文都认为社会应该是公平的。 (3)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两文都阐述了一种共同的主张,但写法不同,甲文开篇提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接着从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尽其才、货尽其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乙文则主要从反面列举当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进而劝诫朋友要以民为本,为民请命,做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官。 答案: (1)①同“举”,选举。 ②以……为子。 ③这样。 ④像。 (2)两文都认为应创设一种公平的社会氛围。甲文认为要选举贤明和有才能的人来做领导者。乙文认为做官的要保证社会的公平。 (3)甲文主要从正面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美好,乙文则主要从反面列举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而劝诫朋友。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0.【分析】文段选自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父亲细致入微地照顾儿子,表达出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对父亲的思念,感情真挚动人。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赏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A.有误,父亲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没有“对茶房的不放心”; B.有误,②③④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③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除了关心外,还有不舍和牵挂; C.有误,车站送别时父亲的四句话直白而不强烈;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探究。第一次流泪――悲哀之泪。“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遭遇使父亲精神颓唐。家道衰败,作者睹物思人,触目伤怀,悲哀之情难以言表,“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流泪――感动之泪。在家境惨淡一日不如一日的境况下,父亲整日辛苦奔波忙碌,但对儿子的挚爱却有增无减。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一个穿着马褂、身材矮胖发福、行动极为不便的上了年纪的人,要爬过铁道对面的月台,是何等的艰难。作者看到父亲定格了的背影,瞬间融化了,震撼了,他完全理解了父亲的迂执和慈爱。第三次流泪――伤感之泪。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朴实的话语饱含了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的深情。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到时,“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酸楚的泪是对父亲深沉的爱的感悟和理解,也加深了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第四次流泪――思念之泪。父亲老境颓唐,身体又不好,免不了产生“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的哀伤情绪,但他真挚的舐犊之情丝毫没有变。“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怎能不引起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呢?“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以泪收尾,余音如缕,情思绵绵。作者四次流泪,一次比一次感情真挚,一次比一次伤感纠结。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意,都在这四次晶莹的泪花之中得到闪光,感天动地。《背影》真切动人,感人至深,在于其平淡之中见真情,融情于述,寓情于泪,体现了作者创作手法的高明,也是《背影》久传不衰的原因所在。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1)D (2)示例:文章写作者四次流泪:第一次写家道衰败,作者睹物思人,触目伤怀,流下悲伤之泪;第二次是作者看到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背影,被深沉的父爱感动而流泪;第三次是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因对父亲的不舍而流泪;第四次是作者看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老境颓唐、生活不易,想到父亲的舐犊深情,因思念父亲而流泪。文中四次流泪的描写,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既无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故作姿态的矫饰,却能够融情于述,寓情于泪,传达出深切丰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让每一位读者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点评】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要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引申。 11.【分析】本文由艾萨克 阿西莫夫的假说引出说明对象——踩踏事故,然后从“缺乏信息素”“人群密度”“横膈膜受到重压”等方面介绍踩踏事故的成因和危害,让读者接受了一次很好的安全教育。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可根据“首先是,缺乏信息素”“更重要的因素是密度”“不幸的是,在踩踏事故里,横膈膜可能会受到重压”等关键语句,结合全文内容,整理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本文第①段引出科幻作家艾萨克 阿西莫夫的预计,即“引出假说”;第②至 段进行推理论证,重点介绍踩踏事故的成因和结果;最后两段否定假说,得出结论。因此本小题正确。 ②根据“首先是,缺乏信息素”“更重要的因素是密度”等语句可知,作者遵循从次到主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因此本小题错误。 ③第 段介绍“一个健康的人,可以在180千克的重量压在他胸部的情况下,呼吸2天后才觉得累”,第 段“相当于有450千克或者更多的重量挤压到你的横膈膜上,而你连呼吸一口气的力气都没有”才能让读者信服,两段不能调换顺序。因此本小题错误。 ④本文通过介绍踩踏事故的成因和结果,让读者对踩踏事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因此本小题正确。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任选两种,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即可。如全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缺乏信息素”“人群密度”“横膈膜受到重压”等方面介绍造成踩踏事故的因素,使说明条理清楚。“在处理人群活动时,跟蚂蚁不同,我们天生不擅长处理这种情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人类缺乏信息素的特点。“听到‘踩踏事故’这几个字时,你可能想象的是成群的人在四处乱跑,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一样”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效果。“在踩踏事故里,有450千克的重量压在你的胸口上,你会在15秒内昏过去。如果持续时间比4分钟更久,你会遭受永久性脑损伤,然后死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横膈膜受到重压后对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如果你被人群中两个不同方向过来的力卡住了,或者如果你摔倒了而6个或更多的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在你身上,就像身处一部非常拥挤的电梯里,而一台推土机正在把人往里推”运用了作假设的说明方法。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大量表示假设的语句,却不影响读者对其科学性的认可,原因主要是这些假设建立在科学知识和事实基础上。如“一个健康的人,可以在180千克的重量压在他胸部的情况下,呼吸2天后才觉得累”“踩踏事故过后,调查者发现能够承受上千千克的铁栅栏断成了两截”等语句分别介绍了横膈膜可承受的压力和踩踏事故发生后的真实现象,因此后文“相当于有450千克或者更多的重量挤压到你的横膈膜上,而你连呼吸一口气的力气都没有”的假设才令读者信服,承认其科学性。再者,作者进行的形象描述也使读者容易接受。如“如果你被人群中两个不同方向过来的力卡住了,或者如果你摔倒了而6个或更多的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在你身上,就像身处一部非常拥挤的电梯里,而一台推土机正在把人往里推”把承受重压的情况形象描述为身处拥挤的电梯里却还要承受推土机正把人往里推的情况。第三,作者举读者熟悉的事件为例进行说明,也使读者认可其科学性。虽然读者可能没有经历过踩踏事故,但坐电梯是许多人每天会经历的事,作者就以坐电梯为例进行说明,如“1平方米里有7个人的时候,就像把21个人塞进了一部正常大小的电梯里,出了踩踏事故的人群,密度一般就是这样的”就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从而认可其科学性。 答案: (1)①缺乏信息素;②高密度人群(达到或超过1平方米里6个人);③横膈膜受到重压导致无法呼吸。 (2)A√B×C√D× (3)示例:①分类别。本文从“缺乏信息素”“人群密度”“横膈膜受到重压”等方面介绍造成踩踏事故的因素,使说明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②列数字。“在踩踏事故里,有450千克的重量压在你的胸口上,你会在15秒内昏过去。如果持续时间比4分钟更久,你会遭受永久性脑损伤,然后死掉”运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横膈膜受到重压时,对人造成伤害的时间和危害程度。 (4)①作者的假设,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和事实基础上。如作者介绍健康的人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压在胸部的科学知识,以及踩踏事故后铁栅栏断成两截的事实,为后文假设踩踏发生时的情况让读者认可作了铺垫。 ②作者进行的形象描述使读者容易接受,认可其科学性。如作者把承受重压的情况形象描述为身处拥挤的电梯里却还要承受推土机正把人往里推的情况。 ③作者举读者熟悉的事件为例进行说明。如作者以坐电梯这件读者熟悉的事情为例进行说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从而认可其科学性。 【点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假设等。 12.【分析】本次记叙了秋荷与男人的故事。秋荷去男人的连队给战士们送莲藕。男人没在;男人回家与秋荷告别,北上抗日;秋荷含泪送别队伍;多年后,秋荷从儿子口中得知男人血染湘江,壮烈牺牲。文章不仅赞美了红军战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义无反顾、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而且赞美了他们的亲人深明大义、默默奉献的伟大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本文是从秋荷的角度叙述的,秋荷的行动是文章的明线。①根据“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可概括为:秋荷去男人的连队给战士们送莲藕。②根据“秋荷的美梦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可概括为:秋荷追赶队伍,给男人送藕饼。 文章的暗线是男人的行动。③根据“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可概括为:男人与秋荷告别,北上长征。④根据“男人没吃到秋荷的藕饼,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可概括为:男人血染湘江,壮烈牺牲。 (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根据上文“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可知,“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一句描写了莲藕断开的情景,表现了秋荷听说男人要走了时内心的紧张和担忧,藕断丝连体现了秋荷对男人感情的深厚;同时,这一细节也暗示了下文男人血染湘江,壮烈牺牲的不幸结局。 (3)本题考查文章评析。 学生可从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选材方法、语言运用等角度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如,本文叙述视角独特,从秋荷的角度来叙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大故事,赞美了红军战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义无反顾、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和他们的亲人深明大义、默默奉献的伟大精神,故事感人至深。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和情景表达能力。 ①根据“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数都数不过来。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可知,乡亲们与红军感情深厚,这与歌曲“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月光明/都说咱老百姓是那黄土地/大地浑厚托起那个太阳红……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无边的海/大浪淘沙托起巨轮行”所写的内容一致;根据“男人原来是乡苏维埃的赤卫队长,响应‘猛烈扩大红军’的号召,带领全体赤卫队员参加了红军”可知,血染湘江的英雄们来自老百姓,这与歌曲“天大的英雄也来自咱老百姓/树高千尺也要扎根泥土中……”的内容一致。 ②根据“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结合上文“在浸淫着浓浓藕香的夜晚,秋荷美美地做了个梦,她梦见男人全身浸染在混沌的夕阳余晖里,划着小船在离自己不远的荷塘中愈行愈远,总让秋荷追不上。秋荷急了,在高过头顶的田田荷叶中,蹚着齐腰深的水,大声喊着男人的名字拼命追,终于追上了,只见男人笑哈哈地抱出一个面若荷花的粉嘟嘟的小胖娃儿来”“藕饼从秋荷无力的手中撒落了一地,香气弥漫了秋荷一身”可知,秋荷的内心独白应包含了对男人的思念、儿子成人的告慰、送藕饼不得的自责等感情。 答案: (1)①秋荷去男人的连队给战士们送莲藕 ②秋荷追赶队伍,给男人送藕饼 ③男人与秋荷告别,北上长征 ④男人血染湘江,壮烈牺牲 (2)这句话描写了莲藕断开的情景,表现了秋荷听说男人要走了时内心的紧张和担忧,藕断丝连体现了秋荷对男人感情的深厚;同时,这一细节也暗示了下文男人血染湘江,壮烈牺牲的不幸结局。 (3)示例:叙事结构:本文采取双线结构,以秋荷的行动为明线,以男人的行动为暗线,两线交织,不仅赞美了红军战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义无反顾、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而且赞美了他们的亲人深明大义、默默奉献的伟大精神。 (4)①歌曲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本文中老百姓让红军住到自己家里、拆下门板让红军用、送藕饼、辣椒等给红军、含泪送别红军等内容都与歌曲主题吻合。 ②这么多年了,你到底在哪里呀?儿子已长大成人了,他说当年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不会也有你吧?都怪我那晚睡得太死了,美让你吃上藕饼,是吗? 【点评】解答内容理解与概括问题,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确定重点句段,最后筛选提炼关键词作答。 三、写作(共50分) 13.【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以“_____真有眼光”为题写一篇作文。结合“有的人有远见,有的人有真知;有的人能高瞻远瞩,有的人能见微知著;有的人在逆境中能看到希望,有的人在困难时能抓住机遇……这样的人,真有眼光”可知我们要写一个人,所以横线上我们可以补充一个具体的人物,比如,老师、同学、父母等等,以此来突出人物的特点以及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比如我们以“这位老师真有眼光”为题行文,在审题时,我们需要理解“有眼光”的含义,即能够准确评估、挖掘出优秀的特质或才能。在这篇作文中,我们要突出这位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对人生的积极影响。在选材时,我们需要回忆并选择与题目相关的具体经历和事例。可以回忆那位老师的具体教学方式,她的关怀和支持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在人生中的转折点上给予的帮助。这些经历要具体、有代表性,能够真实展现这位老师的眼光。开头段:简短介绍这位老师,表明要介绍她具有眼光的原因和影响。主体段1:描述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如注重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设计有趣的互动活动和实践实验。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中受益并对学习产生兴趣。主体段2:强调老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如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并给予支持和指导。这种关注让学生敢于展现潜力,并取得成就。主体段3:描述老师在人生转折点上的帮助,如给予宝贵的建议和鼓励,帮助学生选择真正喜欢的领域,并取得优秀成绩。结尾段:总结全文,再次表达对这位老师的感激之情,并展望更多人能遇到有眼光的老师。通过上述结构,用文字生动地描绘这位老师的教学特点、关怀和影响,展示出她真正有眼光的原因和作用。同时,可以适度运用具体细节和感彩,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你对这位老师的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