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乡村传统文化现实境遇与发展机会》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5-31 13:33
乡村传统文化现实境遇与发展机会
乡村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乡村生活以规则、意义和价值,是乡村村民日常生活中常态性和当然性的文化。然而,随着村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外面精彩世界,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愿望有了新的参照系,部分人特别是青壮年渐渐感觉乡村生活很难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对乡村生活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而且他们在向往城市生活、崇拜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日益对乡土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
传统民族乡村社会里,村落中辈分最长的能人常常拥有着知识、经验与道德的权威。然而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村民职业的分化,村落中许多过去的经验因陈旧失去了其传承的价值,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一代,能力日渐显现。乡村社会中的年长者,在乡村文化秩序中的权威地位渐渐弱化,在家庭成员中的角色慢慢被边缘化,使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礼俗文化受到了挑战。与此同时,经济日益成为乡村生活的强势话语,利益标准取代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评价标准,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渐渐地被隐匿。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等道德观逐渐被相互提防、唯利是图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价值观所代替,一些村民变得越来越短视和趋利。
正确的价值观能润滑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然而,伴随乡村村民与外界交往的增多,传统乡村社会所崇尚的诚实、淳朴意识及热情好客、重义轻利的朴实做法遭遇了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敲诈勒索、坑蒙拐骗、见利忘义和竞争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在乡村社会传统的道德范式正逐渐落寞、而新的道德范式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情形下,村民自身无法有效抵御各种负面冲击,常常只会依据自己的现实利益行动。当看到朴实厚道并不被人看作是美德,坚守传统并不能使自己获利,而身边一些人投机取巧、凶狠霸道甚至损人利己却获得利益并引人称羡的时候,很多恪守传统礼俗道德的村民陷入了迷惘。有人甚至开始动摇,优秀的价值规范和道德修养逐渐被抛在脑后。村民群众价值观的迷茫和混乱使乡村社会陷入了伦理及秩序危机之中,大大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道德支撑。当前乡村传统文化的现实遭遇深切影响了村民的价值观,乡村社会需要梳理已然迷乱的道德价值标准,构建体现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从文化的角度看,存在于民众生活之中、渗透于村民骨髓和性格之中的乡村传统文化,离开传统将失去它生存的土壤,离开现代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它必须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如果乡村传统文化现存的伦理价值体系难于支撑当下乡村的日常生活,民族乡村社会乃至乡村传统文化的落寞就会在所难免。其实,千百流传下来的乡村传统文化是地方性知识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统合,其中寓含的道德价值、精神价值以及追求幸福、热爱生活的生命姿态,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珍惜。(节选自《人民论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外面精彩世界使村民们生存和发展的愿望有了新的参照系,他们开始摒弃乡土传统文化,向往城市生活、崇拜外来文化。
B.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礼俗文化受到挑战,所以乡村社会中年长者的权威地位逐渐弱化,角色被边缘化。
C.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落寞,使乡村社会陷入伦理及秩序危机之中,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D.乡村传统文化现存的伦理价值体系难以支撑当下乡村的日常生活,民族乡村乃至乡村传统文化处于冷落的境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先列举传统乡村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接着列举了种种不文明现象,进而分析其影响,最后指出乡村传统文化依然值得珍惜。
B.文章第二段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分析了年长者在乡村文化秩序中地位的逐渐弱化,一些村民变得越来越短视和趋利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对立的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冲突使很多恪守传统礼俗道德的村民陷入了迷惘。
D.第四段从社会治理和文化角度两个层面阐述了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渗透于村民骨髓和性格中,影响了村民的价值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乡村传统文化是村民日常生活中常态性和当然性的文化,传统乡村生活的规则、意义和价值会随着乡村传统文化的衰微而消失。
B.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等道德观逐渐被以自我为中心等价值观所取代,
显现了乡村传统文化价值的渐渐裂变。
C.当前许多村民逐渐以经济利益为根本,无法有效抵制各种负面冲击,可见建立新的道德范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D.如果采取重塑乡村新型生存空间、重构乡村新价值范式等措施,努力探寻合理方式,就有可能为乡村治理找到生机。

1.C(A.“摒弃”有误;B.因果关系颠倒;D.原文是一种假设)
2.D(阐述对象概括有误)
3.A.(“消失”一词没有依据)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