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 1982年,路遥的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发表,同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后,路遥成为“在广场上生活”的公众人物,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人生》走红后,社会上还有一种论断,认为它是路遥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路遥也非常清楚,《人生》是自己创作难以逾越的横杆。《人生》走红时,路遥才三十出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文学创造期,他怎能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余生?路遥是位心性要强且格外理性的作家,他在无数焦虑失眠的夜晚警告自己,必须摆脱热闹的“广场式生活”,进行新的文学创作,一定要跨越《人生》这个横杆。 事实上,路遥不是没有担心。他最长的作品就是十三万字的《人生》,这充其量是部篇幅较大的中篇小说,他缺乏长篇小说创作经验。而长篇小说尤其是多卷小说的创作,既需要文学才情,更需要不懈的坚持;既需要合适的创作技巧,也需要合适的题材。长篇小说应该是一位作家胆识才力与意志力的综合体现。对此,路遥十分清楚。他不愿躺在成绩簿上生活,他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他决定到毛乌素大沙漠去走一遭,在那里进行自己新创作的“誓师”。毛乌素大沙漠在陕北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天然地形成了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路遥自从年轻时到过毛乌素沙漠后,他就迷恋上这里的一切,对毛乌素沙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路遥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真实地记录了他对毛乌素沙漠的理解: 无边的苍茫,无边的寂寥,如同踏上另外一个星球。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此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到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廓清许多人生的迷津。在这开阔的天地间,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而最终又可能在这泛滥的思潮中流变出某种生活或事业的蓝图,甚至能够明了这些蓝图实施中的难易点以及它们的总体进程。这时候,你该自动走出沙漠的圣殿而回到纷扰的人间。你将会变为另外一个人,无所顾忌地开拓生活的新疆界…… 是的,作为对象化的客体在作家的审美中已经投注了作家的主体情感,赋予了作家的情感与思考,而不再单纯是一个无生命的存在物。路遥眼中的毛乌素沙漠,是其观照自己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是其顿悟人生的一个道场,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正是有这样的深刻认识,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路遥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沙漠,在那里补充生命的能量。 这不,路遥在人生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再次背上行囊从省城出发,北上陕北榆林,直扑毛乌素沙漠。路遥明白,这次到毛乌素沙漠不仅仅是朝拜,更是要在那里郑重宣誓,告别过去,开启未来。“那么,就让人们忘掉你吧,让人们说你已经才思枯竭。你要像消失在沙漠里一样从文学界消失,重返人民大众的生活,成为他们中间最普通的一员。要忘掉你写过《人生》,忘掉你得过奖,忘掉荣誉,忘掉鲜花和红地毯。从今往后你仍然一无所有,就像七岁时赤手空拳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去寻找生存的道理……” 路遥来到毛乌素沙漠后,在这个空阔的大沙漠里想到了很多很多,他想到准备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可能将耗费数年,但他必须甘于寂寞,甘于在文坛上“消失”;他甚至还想到可能要承受青春乃至整个生命的失败……种种心绪浮出脑际,种种问题又被他一一排除。在这次孤独的沙漠宣誓仪式中,路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用尽全部心血创作一部属于自己最高水平的长篇小说。他认为,“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他这个人就是神圣文学的信徒,他要从一无所有的毛乌素沙漠郑重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的地迈进。 这次沙漠誓师,是1983年的事。之后,路遥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创作长篇小说的准备工作中去了。五年之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世了。这部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平凡的世界》,许多城市还出现了排队购买这部作品的现象。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终于向文坛证明,他是可以超越《人生》这座高峰的! (节选自厚夫《路遥传》,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