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陆游《万里桥江上习射》“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9-25 09:11
万里桥江上习射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释
①万里桥:在成都城南锦江上。
②坡陇:起伏不平的坡地。
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叫交椅、交床,因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故名。及:赶上。
④雕弓:雕画彩纹的弓。
⑤迥(jiǒng):远。羽箭:箭,因尾部缀鸟羽,故称。
⑥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端:真正。
④笴(gǎn):箭杆,代指箭。


参考译文
高低不平的坡地,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方向倾斜,
在这晴朗的春天,我坐在交椅上,看将士射箭练兵。
风和日暖,稍稍减弱了角弓的力量,
旷野远处,已就听到了羽箭的啸鸣。
奋起了神威呵,天上的彗星也能射下,
草间的狐兔呵,用不着慌乱吃惊。
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料定我再无作为?
他年若能施展身手,一箭攻下它百座坚城!

创作背景
据《续资治通鉴》载,淳熙四年(1177)正月,宋孝宗下诏:“自今内外诸军,岁一阅试”;“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这首诗就描写了成都驻军在万里桥一带江上演练的情景。

陆游

赏析
《万里桥江上习射》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塑造了认真操练、臂力非凡、技法高超的将士形象;表达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这首诗转接自然,愈转愈深,但始终围绕着“射”字来写,这“箭”也就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地反复提及,不过背景、含义不尽相同。开篇写景,诗人从大处落墨,说放眼望去,那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倾流而下。这就诗题而言,好像是闲笔,其实不然,那“如涛”的比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水滔滔的画面;同事,诗人将静的“坡陇”化成奔流的波涛,这阔大的境界,跃动的形象,也隐含着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这便为全诗设置了背景,创造了气氛。诗人说正当一个晴朗的春天,我坐在交椅上观看江上将士演习射箭。这一方面点题,一方面点明时间,而后者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二联紧承“春晴”生发。春天风和日暖,角弓用的胶的粘力受到影响,所以弓的力量也有所减弱。但是,尽管“风和渐减雕弓力”,还是可以听到将士们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这两句诗一退一进,刻画出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正因为这样,诗人才感到“天上欃枪端可落”。
颈联是从颔联引出来的议论,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有这下一句作陪衬,更加强了上句的力量,更强调出收复失地的宏愿。颔联描写见闻,颈联借以发轮,一实一虚,相得益彰。“端可”、“不须”而语,下得有理,并前后呼应。
尾联宕开一笔,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抒怀咏志。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这一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全诗以写景起,以叙事承,以议论转,以抒怀合。转接自然,愈转愈深,但始终围绕着“射”字来写,这“箭”也就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地反复提及,不过背景、含义不尽相同,深得七律章法之妙。



相关阅读

王禹偁《泛吴淞江》古诗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诗翻译
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全
范成大《鄂州南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戴昺《夜过鉴湖》“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
秦观《春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