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无论抒情写景,都以“不隔”为佳。所谓不隔,就是指诗人以艺术思维的方式来进行审美观照。诗人扫尽一切雾障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如是,观景则明晰清真,观情则深切动人,写景写情,则“语语都在目前”。“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从中可看出王国维的不隔观:一篇作品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应该真实、生动、自然,都需要作者本身具备真挚的情意,这样才能做到言情真切,写景鲜明和文辞自然的统一,如此才能令读者真正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词话》中所称赏推举的词人如李后主、苏东坡、纳兰容若等,其词无一不真情流露、自然动人,都是“不隔”之作。 为此他在《词话》第三十六则批评白石咏物词不如美成:“周美成 《青玉案》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第三十九则中又言:“白石写景之作,如‘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 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因为他们作词皆喜在表面文字辞藻.上下功夫,刻意追求婉曲文饰之美,使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所谓的“隔”,绝不是单纯指观看不清楚、描写不清晰、意象迷糊,或是细节不真实,而是达不到“语语都在目前”的境界。“语语都在目前”,即是作感性直观。 笔者从禅宗语录中找出若干证据,以证明“语语都在目前”的提法其实来自禅宗。但禅学作为中国人的创造,完全是道家化了的佛学。准确地说,审美境界论的真正思想来源是道家的.道论,它的深层含义就是宇宙本体的呈现,是心物相遇。 (摘编自周栋《<人间词话>的道家思想探微》) 材料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以看出这些观点都没有摆脱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自然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回归自然天性,取消自我,即“无我”;二是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了解宇宙变化真性,寻求“真”,即天人合一,超旷逍遥。所谓“无我”,是指诗人对自我的超越,把我视为万物中的一物,对它物没有任何欲求,从而使所创造的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追宗寻源,“以物观物”的渊源在庄子那里。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可视为“以物观物”的一种表达,更重要的是庄子所谓的“道”也是“以物观物”的思维方式。道家之道存在的一大特点是恍恍惚惚、浑浑沌沌、若有若无、亦明亦暗,表现在物我关系上是物我不分,或物我两忘,在心理上泯灭了物我界限,我已化进了自然中去,无我私我欲。庄周梦蝶的寓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点,即:“吾丧我”,“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所谓“丧我”,就是丧失了世俗的自我,消除了我对万物的欲望:所谓“万物与我为一”,就是我与万物为一体,成为万物中的一物,即观物的人“物化”。这正是“以物观物”的表现方式。“以物观物”既然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那么“无我之境”也必然是道家的哲思审美境层。 因此,“无我之境”乃是指审美主体“我”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陶渊明《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元好问《颖亭留别》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表达了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淡远静穆的景物之中,从而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而是一种对“无利害之关系”的外物静观而产生的物我浑化的“优美之境”。王国维对陶渊明《饮酒》一篇较为偏爱,在其“无我之境”及“‘隔’与‘不隔’”的论述中均提及此诗,且列为佳品。 (摘编自王劲松《<人间词话>无我之境的道家文化阐述》) 材料三: 梓庆削木为鎵,鈹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日:“子何术以为焉?”对日:“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鎵,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 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鎵,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节选自《庄子●达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篇作品想要实现写景写情“语语都在目前”,需要诗人扫尽一切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进行审美观照。 B.王国维赞周美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在于他咏物时真情流露、自然动人。 C.梦窗诸家写景虽格韵高绝,然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主要原因是作者在表现物我关系时物我不分。 D.对于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进行的深入阐述,折射出道家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周梦蝶的寓言,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道家之道在物我关系上的表现,即在心理上泯灭物我界限,达到无我私我欲的审美境层。 B.道家的“天人合一”指我与万物为一体, 成为万物中的一物, 即观物的人“物化”,达到无利害、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 C.王国维提出的“不隔”与“无我之境”的理论,虽然在内涵上存在着差异,但都强调了诗人能将自我深入到自然事物中去。 D.庄子借梓庆的故事说明,人只有忘掉“庆赏爵禄”“非誉巧拙”,才能达到“无我”之境,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3.王国维指出诗歌意境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下列诗句中,最属于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的一句是(3 分) 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B.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作。 C.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D.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4.请根据材料,简要推断“有我之境”的内涵。(4分) 5.王国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隔”之句,请结合材料- .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掌门 于德北 在永安城里的武术界,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一句是:太极李一甫,八卦杜其石。 还有一句是:八卦不识太极,太极不知八卦。 头一句话解释起来不难,李一甫、杜其石是太极、八卦两门的掌门,又是绝顶的高手,这样十个字,不能为过。 这第二句,就隐藏了一段故事。 三十年前,正值壮年的杜其石还沉浸在连胜十五场的喜悦之中。他向永安城里的各大门派发下帖子,邀其一一过招。各大门派当然不肯示弱,于是便有了老校军场武林大会的盛况。一个月内,杜其石打败了所有前来挑战的门派,一时间,杜其石的名字在永安城不胫而走,拜在他门下学艺的少年不计其数。 胜是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一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 李一甫是山东人,自幼习武,练的就是太极。他十二岁随父亲的单位北上,来到永安城,从此在这里扎根。他在建筑公司上班,属于技术人员,为人本分,工作积极,在单位里颇有口碑。 李一甫救过一个人。 那是一个架子工,在四楼绑脚手架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好李一甫从下边经过,听到惊呼,不由停下脚步。眼见着人落到面前了,李一甫轻描淡写地一托一推一带,架子工像个纸人似的摇摇晃晃地站在了那里。 欢呼声是在三分钟之后才响起的。那时候,李一甫的身影已经从大家的眼前消失了。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 杜其石决定去“踢场子”。 所谓的“踢场子”是武林的陋习。人家功夫好,他不服,就到人家练功的地方去寻事,这是极大的蔑视,就是武功再不济的人也不能容忍。 所以,杜其石和李一甫的那一仗打得惊心动魄。 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打斗到最后的结果是,李一甫抓住杜其石的一个破绽,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这一拳有多重,至今恐怕也只有杜其石一个人知道。 从此,八卦门在永安城里变得十分孤立。 八卦和太极两门更是三十年不相往来。 人生苦短,三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七月十六的大清早,李一甫的大弟子袁文宗带来一个让八卦门弟子震惊的消息一太 极门掌门李一甫要请杜其石吃饭。地点就在合盛楼。 “他怎么说?”杜其石问。 “家师说,请杜前辈一定赏光。”袁文宗深施一礼。 杜其石的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 沉吟片刻,他说:“饭是 要吃的,不过,应该由我来请。你回去对你师父说,还是由杜其石略备薄酒,请他务必屈尊移驾。” “你就这样说。 十分钟后,急匆匆的脚步声让杜其石和所有的弟子都屏住了呼吸。 还是袁文宗,额角还是微汗,面色还是潮红。离着还有丈把远,他就几乎喊起来:“答应了,答应了。” 杜其石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晚上八点半,李一甫在弟子的簇拥下,准时出现在合盛楼的小宴会厅里。他的面色有一点苍白,脚步已不那么稳健,虽然嘴角挂着笑,可眉目间却有一缕掩藏不住的疲倦。. “李师傅。” “杜师傅。” 二人双双抱拳行礼。 直至这时,杜其石才看清,永安城武林的各大掌门竟然都来了。 “我们可是不请自到,不知能不能讨一杯酒吃?” 大家各行其礼。 气氛骤然有一点紧张。 杜其石镇定自若,侧身一让,连声说:“请请请! ” ‘慢!” 突然,李一甫摆了摆手。 这一回,连杜其石也感到气氛不对了。待看到太极门弟子捧着红纸和蜡烛缓缓而入时,他紧绷的神经才又有些放松了。 “都说杜师傅有‘隔山打虎’的神功,今天不妨让大家开开眼吧。”李一甫说。 “好!”杜其石脆脆地叫了一声。 太极门的弟子把蜡烛点燃,又把红纸张开,放在蜡烛的前面。大厅里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红纸上,更把希冀投放在红纸背后的蜡烛上。 只见杜其三步上前,在红纸前游身运掌,仅几步之后,突然拧腰,反手一掌,红纸发出“扑”的一声轻响。 响是响了,纸却完好无缺。 红纸挪开,再看蜡烛,已经灭了。 “好掌力!” 李一甫第一个叫好。 他不容别人说话,抢上一步,对杜其石再次施礼,说:“老夫已身患恶疾,恐不久于人世。今天特意登门拜访,向杜师傅谢罪。三十年前气盛,险些失手打伤杜师傅。心病大于身病。三十年了,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不能释怀!今日谢罪,万请一谅。” “哪里敢受,哪里敢受。三十年前那一拳,李师傅根本就是手下留情,不然我杜其石早成了一个废人了。” “老夫身体虚弱,不能亲受杜师傅一掌。所以就在这蜡烛上刻下我的名字,请它..”. 李一甫的话还没说完,就听他的弟子们大叫:“师父! 师父!” 众人急转身,只见刚刚灭了的蜡烛竟又悠悠地燃烧起来..... “杜师傅.....”. 看着重新燃烧起来的蜡烛,李一甫的喉头一热,眼角湿润了。 “你看,你会渡过难关的。” 杜其石一把抓住李一甫的手。. 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就写永安城武术界流传的两句话,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两门争斗往事的叙述。 B.文中关于“踢场子”的补充说明,暗示杜其石主动上门寻事争斗,是对李一甫的极大羞辱, 令其难以接受。. C.短短十分钟,李一甫就答复同意出席杜其石的宴请,这表明李-一甫急于观看“隔山打虎”神功。 D.结尾处杜其石抓住李一甫的手,既意味着两人旧怨的消解,也饱含对李一甫终将战胜恶疾的美好祝愿。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人物语言简省且富有个性,既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又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多用短句,节奏明快,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 C.‘“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杜其石刚接到邀请时内心的强烈波动和复杂感受。 D.小说塑造杜其石、李一甫、袁文宗等人物时,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8. 文中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 小说标题为“掌门”,在你心中谁更具有掌门的风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