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潍坊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1-21 10:56
山东省潍坊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 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 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 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 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 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 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 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 对于一些 “环境不友好”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 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 人门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 仍然表现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 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 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 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 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 不断健全举报、 听证、與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 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 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 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 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生态又明新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高并不能说明其参与生态维护和治理的自觉性高。
B. 提升环保认知, 人们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 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 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只能通过生态治理中的奖惩机制去实现。
D. 积极畅通的群众参与渠道就是指健全的举报、 听证、 舆论监督等制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第二段阐述人们在环保认知上存在的矛盾是为了论证提高人们环保认知水平的必要性。
B. 文章分别从政府及人民群众两个主体责任者的角度, 论述了生态维护和治理的问题。
C. 文章对生态问题辩证分析, 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 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D.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 文章先提出观点, 再分析存在的问题, 然后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B.人们生活水平高, 对于周边生态环境尤其是环境污染的关注度就会高。
C.对于生态保护,如果人人提高认知水平,积极参与,就能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 
D.要发挥生态环境治理合力,除政府外,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l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6题。
空鸟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乌儿暂时相身的村庄。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勿匆地搬迁一一这成了乌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飞翔在空中的乌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乌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乌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拇指大的几枚乌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一双幼嫩的小手手取走了乌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概。
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衷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玲珑小巧的身体,擅长飞翔,灰褐的羽毛,两翼有一抹雪白,像流线形的飞机,每天升降于我的生活周固。惊喜之余,居然没敢告诉女儿,担心女儿毁了它的家。幼时掏鸟蛋的一幕,依旧历历在目。每一天,怀着期待暗中观察鸟儿下蛋、孵化小鸟、嘴对嘴地喂孩子们虫子,直到它们长大,把身体完全交给飞翔。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徒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 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那么多的鸟儿巴被死亡收藏。 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 衔着地球这枚鸟单——一枚病变的鸟蛋, 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陶或易碎的片段»,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第一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出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出伤感之情。
B. 第四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 承接上文突出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带来的悲痛做铺垫。
C. 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
D. 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等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
5.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 (5分)
6.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空鸟巢”的内涵。(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7-9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 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重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曾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一一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行!”海拉尔? 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曾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廖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回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他不停插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曾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曾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得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回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 揭示。所以,他的作品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重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曾文轩写的。”在变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 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南方人物》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曹文轩和其他儿童作家不同,他写作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根本管不上儿童,作品有沈从文、汪曾祺的风格。
B.曹文轩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写风景, 他经常把自己置于真实的自然之中, 甚至为了写    作乘飞机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
C.曹文轩的作品因为与现代主义的主潮不相融合, 长时间受到冷落, 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归入儿童文学。
D.曹文轩认为中国写作的富矿应该从中国的故事中开采挖掘, 他坚持呼吁多年, 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曹文轩是孩子们的精神偶像,他不想让孩子们了解他和他的纯文学作品,只能远远仰望,所以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
B.不管生活场景怎么变,曹文轩作品中表现生命寂寥的本质和孤独经验不变,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
C.曹文轩说自己是“负隅顽抗,活路一条”,这与他的学生邵燕君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他相一致。
D.在朋友、学生的评价中,曹文轩觉得最受用的是“这是曹文轩写的”,这反映了他的创作方法一成不变,思想是保守的。
E.曹文轩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说明曹文轩深受故乡影响。
9.曹文轩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