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设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只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运用政治、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到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度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1.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B. 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C. 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D. 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 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2.下列对我国目前“社会风险”的成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我国也不例外。 B. 我国正处在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C.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并没有完全协调发展,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 D. 十几年来,我国主要精力全部集中于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积压、增多。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B.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C.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D. 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祈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4.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D.作品用比喻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5.文章开头,作者选择了“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回答。(5分) 6.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田雪原:“推翻”自己理论的“计划生育之父” 2015年10月29日,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 策正式宣告终结。 “一个”:赞成,不代表它就好 因早年提出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而被外界称为“计划生育之父”的田雪原,感触颇多。在他看来,赞成“只生一个”的办法,并不代表这个办法就好,“提倡生一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经济上调控可以关停并转,人口(调控)总不能让一部分人先死了。控制人口只能在出生率上做文章,然而我不赞成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两个月后写入新修改的《宪法》,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这项被世人认为是“世界罕见、中国独有”的政策,在田雪原们“论证”实施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11月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来,中国少生4亿多人------控制人口的初衷,确见成效。事情并没有结束。2009年年底,田雪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的文章,距他上一次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平反,整整30年。 文章中,田雪原对中国新形式下的人口政策提出了与30年前几乎完全相悖的三个方案:一是,全国不分城乡,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二是,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者,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三是,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条件下,农村可普遍允许生育两个孩子。 田雪原说:“进入21世纪以后生育率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避免人口年龄结构过度老龄化。”而现在,可以说基本在原来的预料当中。 对可能的后果预判 当初讨论中,对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带来的弊端也是有充分论证和分析的,主要提出了5方面的问题:会不会导致人口老龄化;会不会影响人口智力;会不会导致劳动力短缺;“421”的家庭结构会不会 带来养老的压力;中国人对男孩的传统偏好,会 不会带来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当时,有一些分析来回应这5方面的担忧。首先是学者们做了一个估计,认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在本世纪不会出现。田雪原说,30多年的实践证明基本上与原来估计的大趋势差不多。关于影响人口智力水平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关于劳动力短缺,田雪原说,当时讨论认为,虽然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但认为从总体上看没有问题。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421”的结构,如果全社会,这样的家庭结构过多,会不会带来养老的压力。当时也是认为,关键看计划生育执行多长时间,如果在合理范围内,一代人时间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这些人还 有兄弟姐妹,但如果搞两代人以上的时间,出现“421”结构的家庭可能就会增多。 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念很强,提出“只生一个”就要防止人为性别选择,提出要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不允许进行非医学的胎儿性别鉴定。 政策实施超限已现不良后果 近年来,田雪原一直在关注政策超限带来的社会后果。他说,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可能是劳动力供给。但在田雪原看来,这样的变化也是个双刃剑。劳动力的衰减结束了粗放的、外延的、靠投资靠劳动力的发展模式,以后要转变到内涵的、集约型的、靠技术靠创新发展的发展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讲,劳动力对经济变动的影响是最大的。以后更重要的是要以人口素质换数量和素质。 另一个凸显的弊端是人口的老龄化。有学者认为,我国已经是现今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田雪原说,老龄化加速对社会影响很大,尤其是养老的压力会加大,对我国的养老保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30多年前五次人口座谈会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问题也在今天显现出 来,这之间导致很多地区出现的剩男问题、光棍村问题。但15年过去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太得力,效果并不好。 如今,在听到中央关于全面放开两孩政策的信息后,田雪原说,恢复到普遍生育两个孩子,有利于在自然状态下就能逐渐实现出生性别比的相对平衡、或是正常偏高的位置。 “到了这个节点,政策就应该调整”,田雪原说,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目标基本实现了,而且政策可能导致的这些问题也都已经陆续出现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变得过于严重,我们应该按照原来的初衷进行政策调整,“这对人来讲是个大问题”。 (选自《东南西北》) 相关链接 ①在1980年,新华社发布了宋健等人做出的对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的百年预报:如果中国按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那么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忆,2050年中国人口达到40 亿。如果今后平均每位妇女生两个孩子,那么到2050年中国人口达到20亿后,才能停止增长。 ②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名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田雪原赞成“只生一个”的办法,但并不代表它就好,生一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B.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之后计划生育写入新修改的《宪法》,在田雪原们“论证”实施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C.对计划生育带来的弊端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时,主要提出了5方面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方面,田雪原认为与原先估计的大趋势差不多。 D.30多年前人口座谈会担心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当今社会已经凸显出来,这个问题解决效果不好值得关注。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计划生育之父”田雪原并不赞成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是最好的控制人口的办法,但这个办法的确能达到降低中国人口出生率的目的。 B.2009年年底,田雪原发表了一篇名为《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的文 章,提出了与30年前完全相悖的三个方案,否定了独生子女政策。 C.独生子女政策超限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对经济变动的影响是最大的。 D.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式,有利于在可控状态下逐渐实现出生性别比的相对平衡、或是正常偏高的位置。 E.田雪原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在研究当中能够把握理论正确、体系不矛盾、出发点和实际相符合,推动中国生育政策从“一个”到“两个”的转型。 9.田雪原对独生子女政策持有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归纳。(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