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为什么人们先前买了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呢?而“我”为什么 最后又给女孩留下钱呢?(4分) 21.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2分) (2)“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2分) 22.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4分) 23.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研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20.(1)因为人们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2分) (2)因为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2分) 21.(1)“忙”,连忙之意。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1分),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1分) (2)“怯生生”,胆怯畏缩(担心害怕)之意(1分),表现“我”对女孩的关心和歉疚之情,担心刺激或伤害到她。(1分) 22.不能删(1分)(1)本段对人物形象有塑造作用。通过丈夫与众人的对比衬托出丈夫友善待人、富有同情心的形象(1分) (2)丈夫的话对友善助人的主题有暗示作用(1分) (3)与首段呼应,又为文末埋下伏笔,使全文结构严谨(1分) 23.示例1: “小女孩”是主人公(1分) (1) 标题“卖面包的小女孩”暗示了文章主人公(1分) (2) 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小女孩”来展开,买面包—被拒—被无视—被驱赶—得到帮助,小女孩是误会产生和解决的中心人物(1分) (3) 文章通过“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人生 遭遇来表达主题:我们应该友善地对待和帮助身边弱势群体(1分) 示例2: “我”是主人公(1分) (1) 人物刻画上,文章对“我”的着墨最多(1分) (2) 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我”对卖面包的小女孩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1分) (3) 情节构思上,“我”是线索人物,众人的表现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来的,误会的解除也是通过“我”来完成的(1分) 示例3: “丈夫”是本文的主人公(1分) (1)“丈夫”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中心,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愿望(1分) (2)文章是以“小女孩卖面包”的故事为载体,通过“我”和群众的表现来对比衬托丈夫的正面形象,从而表现出友善主人的主题,文章主题也借丈夫之口暗示(1分) (3)从情节构思上看,丈夫是关键人物,他的在场和缺席直接影响到情节的发展变化;丈夫在场,小女好卖出面包;丈夫不在病房期间,小女孩受到冷遇,丈夫出现,数落了“我”,我的意识有所转变才会有后面的牵挂与询问,最终才会留钱给小女孩(1分) 示例4: “我”和“小女孩”都是主人公(1分) (1) 两人都是文章主要描写对象,人物形象典型(1分) (2) 文章主旨的表现离不开两人的共同作用(1分) (3) 情节的展开与推进也与两人密切相关。(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