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材料一 1月14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7-18 16:01
材料一  1月14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嫦娥四号后续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
    吴伟仁表示,现在整个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涉及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在一百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轨道上探测到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部分地形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第二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次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选自李依环《嫦娥四号将探测月球地貌、空间和物质成分》,新华网2019年1月15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外太空以太阳能为能源来源,我们可以在宣传片中看到无处不在的光伏发电板。作为动力来源,几块高效太阳能电池板的存在是探测器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而光伏发电能在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应用,绝不是偶然。
    第一,太阳向外的辐射保证了整个太阳系的能量来源,使得整个太阳系不再是一片黑暗,太阳能也随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再到固定的轨道,需要庞大的能量,但是其所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要完成探测任务,探测器就必须就地获取能源,而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就是探测器最好的能源来源。也就是说。太阳能无处不在的特性,以及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能力,共同保证了探测器在外太空的能量来源。
    第二,在外太空有可能遇到各种恶劣的环境,而光伏发电板却有着极其稳定的性能和质量。在国内,一般的光伏电站使用寿命已经可以达到25—30年。何况是运用在航空航天中的高效光伏电池板,其质量和性能必然有更大的保障。
    (选自《嫦娥四号为什么敢登陆月球背面?》,《科普中国》2018年12月8日)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无论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多国媒体不约而同翻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得出的月球极地可能蕴藏水资源的结论;法国媒体推出科学家访谈报道,讲述月背知识ABC;俄罗斯媒体纷纷推出大篇幅报道,追溯人类探月的半个世纪历程。
    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依然是全人类的理想。欧洲航天局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执行主任伯纳德·富万说:“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一步。”德国媒体指出:“百年后回首21世纪,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肯定仍将被视为一个重要时刻。”的确,历史理当铭记,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
    (选自吴绮敏《国际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人民日报》2019年3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中,探索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放在任务第一位,这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和形成。
   B.需要庞大能量才能运行的探测器所携带的燃料极其有限,但太阳系中的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为人类探测器提供了最好的能源来源。
   C.航天器在外太空可能会遇到恶劣的环境,这对在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光伏发电板的性能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保持航天器的正常运行。
   D.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具有重大意义,既让我国成为首个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的国家,又为人类科学探索月球迈出了一大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吴伟仁看来,嫦娥四号探测器所搭载的科学仪器能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所取得的成果一定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B.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安装高效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光采用光伏发电,解决了该探测器的能量来源问题,维持了其在太空中的正常运转。
   C.面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法、俄等国的媒体相继推出各种相关报道,向广大科普爱好者科普月球知识,一轮有关月球的新知识大潮已全面袭来。
   D.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和德国媒体都肯定其所给予中国带来的航天大国声誉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赢得了世界赞誉。
6.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科普中国》和《人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目的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A    A项,“探索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放在任务第一位”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主要涉及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
5.D   D项,强加因果。
6.①新华网侧重介绍继嫦娥四号任务完成后我国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 目的是提供新闻背景资料。②《科普中国》侧重介绍光伏发电板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在太空中应用的可能性,目的是向普通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③《人民日报》重在综合国际评论,目的是阐述嫦娥四号圆满完成工程既定目标的意义。 (每点2分。共6分)
答题提示:新华网的报道是一篇新闻采访,从吴伟仁回答的内容和文章标题看,介绍的是继嫦娥四号任务完成后我国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体现了新闻网站的功能;《科普中国》重在科学知识普及,介绍的是光伏发电板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在太空中应用的可能性;《人民日报》则从战略高度阐述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完成的意义,体现国家权威报纸的高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