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 (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 B.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C.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 D.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B.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 D.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 D.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 1.B.(张冠李戴。是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是一种‘自由财产’”,不是根据物权法。) 2.A.(偷换概念。“有的学者”和“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不等于“守旧学者”,且第一段没有涉及观点。) 3.D.(理解有误。“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错,国家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即有托管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