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的农村,作为经济问题的“三农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供给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乡风衰敗”问题严重。农村老年人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都是其表现。通过乡村文明建设,搞好农民的精神生活,是乡村社会问题,尤其是“乡风衰败”同题的治本之道。 客观而言,“乡风衰败”并非单純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导致家庭难再满足留守农民的精神生活。家庭成员的分离,公共生活的缺乏,使部分留守老人容易自怨自艾。二是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衰敗。过去,村民间通常有着较为密集的社会交往,“走家串户”闲聊以及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也都有助于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但近些年来,乡村“走家串户”变少了,人情异化日趋严重,人情往来变成负担。三是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错位,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文化、科技下乡力度,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难以满足需求。不少“文化下乡”项目存在单向性问题,如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等,没能照顾到留守农民需求,难与农民日常生活有效结合。 基于以上原因,农村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乡风衰败”。回应农民精神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急迫性。 一是要促进农民自我组织发育,提高农民自我安置跟生活的能力。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民 日常生产生活,尤其与闲暇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深入到农民生活的逻辑中才能有效。比如,老年人是当前农村中最大的留守群体,也是精神生活最匱乏的群体。全国已有多地成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红白理事会,湖北洪湖、沙洋等地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这些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是探索新型“文化下乡”。“文化下乡”要与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慣等紧密结合,真正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例如成都农村推行村庄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各村庄可依据自身实际在清单中勾选,这大大提高了公共品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同理,相关部门也可考虑建立“文化下乡清单”制度。三是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的农村,村里老人种地已经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源,也是打发闲暇时间、填充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继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同时,也应因地制宜,为需要种地的农民尤其老人留出空间,使他们能继续通过种地填充自已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吕德文《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有所安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暴出了乡村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导致“乡风衰败”。 B. 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给农民带来巨大的心理问题,必须禁止。 C. 近年来农村的“乡风衰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乡村农民伦理道德的滑坡。 D. 虽然农村的“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作者先提出问题,再逐一分析,最后给出解决的方法。 B. 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乡风衰败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C.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D. 作者以乡风衰败的问题为着眼点,为我们剖析了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就要恢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 B. “文化下乡”等帮扶活动,如果不能与农民的需求紧密贴合,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C. 一些老年理事会、协会等效果较好,这说明乡风文明建设应深入农村生活的逻辑中。 D. 因地制宜,让农村老人们有地种,有事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答案】 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赌博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是乡风衰败的现象,不是导致问题的原因;选项B,“必须禁止”于文无据,“半工半耕”生计模式虽然导致很多负面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禁止就能解决的;选项C,根据原文“乡风衰败并非单纯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可知,此项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论述乡风衰败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三个角度都是并列的,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选项A,“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属于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内容,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不一定要也不太可能恢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故答案选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