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2-22 09:42
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它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看,由艺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同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族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等剧种的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嵊州落地唱书、二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可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在哪里,才不致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远离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迷误,避免“改行”式的“改革”、“创伤”式的“创新”和“革命”式的“革新”;进而改变创作表演“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的跑偏路径。最终通过对于自身传统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既返璞归真也返本开新,既礼敬传统也发展繁荣。
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去看,要想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就有赖对包括曲艺在内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传扬。只有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和继承弘扬,将自信建立在自觉、自尊和自豪的基础上,才不会自卑、自虐和自残,才能够自重、自立和自强。
(摘编自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曲艺表演的演员没有扮相,他们表演的主要方式是“说唱”且唱词以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B. 曲艺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功能。
C. 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或传播都需要借助曲艺的“载体”功能完成。
D. 赫哲族民族的伊玛堪的“说唱”表演成为当今该民族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母本”,发挥着曲艺的“母体”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取层进式论证结构,首先阐明了曲艺的功用价值,之后论述了对待曲艺乃至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做法。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曲艺具有“本体”、“载体”和“母体”的多重功能。
C. 文章第三段关于中国曲艺自身发展的论证,既指出问题,也阐明方法,论证充分,语言鲜明生动,观点富有思辨性。
D.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的论证,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看来,虽然曲艺具有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同的社会功用,但由于它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功用,因此它的价值比其它艺术门类更为突出。
B. 如果想要改变中国曲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创作表演问题,避免曲艺革新中的种种错误做法,就要以对中国曲艺的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为前提。
C. 中国曲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曲艺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也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要做到返璞归真和返本开新并重。
D. 只有摈弃自卑、自残和自虐,通过学 习 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自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

【答案】
1. A   B项,“超出了它的本体功能”错,这些都是曲艺的本体功能。C项,“都需要”错,原文为“许多”。D项,应该是“载体”功能。
2. B  B项,文章第二段论证的是曲艺的“载体”和“母体”功能。
3. D  D项,关系倒置,原文是说通过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确立自觉自尊自豪基础上的自信,就不会自卑、自残和自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