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B.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C. 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 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B.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C. 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D. 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D. 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1.B (A.曲解文意,此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是“以明确任务为前提完成语言交际”。C.以偏概全,这只是其中一种分类方式。D.“直接引入”表述不当,还加入“驱动”一词,说明国内学者并非完全照搬。) 2.A (“历史沿革”指某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历程。本文只论述了这一概念产生的理论渊源。) 3.C.(“避免套作、宿构”说法绝对,对传统作文材料的理解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