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从夏代的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封闭庭院的面貌。在夏代至商代早期这种形式就开始走向定型,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封建儒家思想的灵魂。而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不但强调礼,而且重视“乐”,主张“礼乐”并举。体现在建筑上,“礼乐”秩序要求建筑空间寄寓伦理,利用差序格局来分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主从关系。建筑围合的“院”是“乐”的艺术升华。这里,建筑是“礼”,庭院是“乐”,二者相得益彰。 合院作为集合体,对内是封闭的、凝聚的,对外是排斥的、抗拒的。人们对外界的流动性降到最低,而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组合起来的建筑满足了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并且分区明确,就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万事俱备、伦理有序。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行为心理学表明,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范围内进行限定是一种心理需求。中国传统合院建筑是以高墙围合起的建筑空间,与外界隔绝,阻断了外界的喧嚣,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私密、休憩、愉快、生态、景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明确、稳定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所以说,它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虽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在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反而增加了院落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院"作为一种过渡,在人的思想内核中,是一处独立的冥想、思考的空间。当人们回到家,所有的心情和感受,在“院"中获得沉淀和洗礼。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居住环境和方式的变化,邻里之间、亲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同住一幢楼不相识,门对门之间不说话,父子在家中也是各做各的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远。所以现代人们都希望通过建筑环境的改变来唤回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拥有一栋有院落的房子,的确是一件让人着迷的事情。 然而,仅仅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式的模仿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真正的需求,“院”的营造蕴涵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智慧,它通过空间的外化形式,传递着一代代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感。正是这种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需求,现代越来越多人才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渴望。那么如何立足传统,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形式新建筑,仍将是未来建筑或室内设计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选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意蕴》,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院落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一直到明清中国各类建筑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B.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是能够给人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 C. 合院作为集合体,像一个小宇宙,万事俱备,能满足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功能需求。 D. 中国传统合院建筑能够营造出一种舒适私密的生活环境,很好地阻隔了外界的喧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 A. 围绕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文章从院落的文化、现代意蕴及人的心理需求等角度进行论述。 B. 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建筑和院落分别喻为“礼”与“乐”,并论证了二者关系。 C. 文章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证明:院落作为能让人独立冥想、思考的空间,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D. 作者用对比的方式,指出现代居住环境的弊端,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难以割舍的情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居住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日趋疏远,“院落”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精神向往。 B.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是一个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有效载体。 C. 院落建筑对内凝聚对外排斥,因此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 D. 现代人对“院”的渴望,让融传统和现代气息为一体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答案】 1. A A项,结合原文内容“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分析可知,“各类建筑”范围扩大。 2. B B项,结合原文第二节内容分析可知,不是“比喻论证”。 3. C C项,结合文本内容“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分析可知,形成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的原因还有“传统的居住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