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2-26 16:13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慎子·威德》中强调,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选自《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法家并不崇尚圣贤,前者对其理性抵制,后者对其有暴力抑制的倾向。
B.法家强调对于人才选拔问题,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要考虑其责任和能力。
C.君主制下官员主要向君主负责,在君民间起过渡作用,而其执事则相对独立。
D.法家认为官员要公私分明,认为其一旦结交私人关系,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强调了法家不尚贤而尚法、以法律为唯一标准衡量人际关系的看法。
B.文章大量引用古籍,主要是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支撑,比单纯的分析更有力度。
C.文章由总到分进行论证,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
D.全文用对比、举例等方法,阐述法家、儒家体系内涵,意在引出“问责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更有秩序的状态。
B.认为“官不私亲”,要求治国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在当时是客观、进步的。
C.必须惩戒未承担相应社会事务或为政有所不妥的官员,是问责机制的雏形。
D.法家要求行使职责的官员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对当今治政有一定的启发。


1.C。【解析】A.说“法家对圣贤有暴力抑制的倾向”无中生有。B.“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说法过于绝对,应该是“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D.“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错,原文的表述是“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2.D。【解析】文章对于儒家,只是开头进行简略描述,目的也不是引出“问责制”。
3.A。【解析】对道家、法家观点的表述混淆在一起,“使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只是道家的观点,“在乱世之中,建立起一个更具有秩序的社会”只是法家的构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