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2-09 15:41
在明代中后期,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从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日益增多。城镇生活不同于农村,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各管各的。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了对土地的依附,人际关系更紧密,人的 自主意识也变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了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异端”思想,许多剧作家受此影响,更多地思考 戏曲应如何针砭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随着市场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有余暇,他们需要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方式。人民群众对戏曲的热情,使许多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甚至自操檀板,粉墨登场。
这一切为明清戏曲经典作品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明入清,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国破家亡,转而更多地思考社会
现实问题,力图借鉴兴亡教训。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讲求情与理合一的思潮让进步剧作家 们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同情人民大众,反思历史得失。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变革,正是推动明清戏曲创作走向繁荣的前提。
明清一些戏曲作品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其创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他们长期观 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总之,苦心孤诣才进行写作。《长生殿》“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成”。孔尚任说《桃花扇 》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 ,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又说,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凡三易稿而书成”。明清一些戏曲作品能成为经典,还在于作者掌握了戏曲创作的规律。汤显祖曾指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他认为作品所立之“意”,要有超越常人和前人的新意。他通 过写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冲突,对明代社会现实作总体性控诉。《牡丹亭》
一经问世,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趣”是指戏曲作品故事情节生动,结构完整,能准确表现内容。《牡丹亭》写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而死,死而复生,曲折微妙地凸显封建时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情节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入乎情理之中。把思想内容的真实性、创新性和戏剧 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结
合起来,这是明清戏曲经典共同的创作经验。 “神”指人物形象具有神采、神韵。正由于明清优秀戏曲作家在理论上有自觉追求,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才各具个性、各有特点。即使是次要人物,其性格也是多面的、微妙的。 像《牡丹亭》里的陈最良,固然是个迂腐塾师,却又有圆滑一面。
至于“色”,是要求剧作要多彩多姿,具有很强的戏剧观赏性。运用伎艺性表演以加强戏剧观赏性,是我国戏曲的审美特色。戏曲中的唱、做、念、打本身就有着浓重的伎艺色彩。
明清经典作品成功之处,就是有机地结合剧情,丰富“色”的成分,充分展现传统审美趣味。 明清经典戏曲作品,均能做到“意、趣、神、色”的完美统一。这四字箴言引导下的明清戏曲创作,将戏曲文学推向高峰。
(选自黄天骥《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明代市场的发展使人口结构和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发生了变化,此外,文化的变化,使 戏曲创作发生了变化。
B.由明入清,社会经济和政治大变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剧作家和王夫之等知识分子转而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
C.明清的一些优秀戏曲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其作者追求全面,苦心孤诣,而且他们掌握了戏曲创作的规律。
D.明清经典的戏曲作品都能达到“‘意、趣、神、色’的完美统一”,这是那些作品的创作者自觉追求的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部分在论证明清戏曲高峰产生的外在条件时,从经济、文化、政治多个领域进行了分析。
B.文章以《长生殿》《桃花扇》为例,证明其作者长期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
C.文章后部分在论证明清经典戏曲的作者掌握的创作规律时,采取了“总——分——总” 的结构。
D.文章几次举了《牡丹亭》为例,是要证明重视 “意、趣、神 ”是明清戏曲 经典共同的 创作经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思想是进步思想,它被称为“异端”,可能由于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它对自己不利。
B.剧作家对自我创作的反思;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戏曲作家自操檀板,粉墨登场:都有益于戏曲发展。
C.无论是《牡丹亭》的主角杜丽娘还是配角陈最良,都是具有神韵的人物形象,其性格都是多面的,微妙的。
D.戏曲创作规律中的“色”就是指运用伎艺性表演,它是我国戏曲的传统,明清经典作品发扬光大了它。


1. A(B 项张冠李戴。国破家亡的是王夫之等知识分子,原文中说剧作家是“进步的”。 C  项扩大了作者追求的范围,原文是“其创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D  选项无 中生有,原文只说“明清优秀戏曲作家在理论上有自觉追求”,并未说就是“‘意、趣、 神、色’的完美统一”的理论。)
2. B(文章以《长生殿》《桃花扇》为例,证明其作者“苦心孤诣才进行写作”,《长生殿》不能表现其作者“认真检索文献”。)
3. D(“运用伎艺性表演”只是戏曲创作规律中的“色”中的一种,缩小了对象的外延。)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