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在远道” 王火 1964年初秋的一天,我到沂蒙山区的南旺庄去搜集创作素材,那里有一个干实事、关心群众的好支部书记魏立武。 老魏是个残疾转业军人,左臂早已截去。他安排我吃了晚饭,将我安置在大队办公室旁的一间瓦屋里住宿。 老魏安顿好我,似要走了,忽又想起了什么,说:“老王,有件事,我告诉你一下,免得受惊……” 我诧异地问:“什么事?” 他说:“咱这村上,有位军烈属陈大娘,今年69岁了。四七年打孟良崮,她亲自给独生儿子陈德明牵马戴花,送去参军。四九年冬天,德明不幸牺牲了。通知当时耽搁了,过了两年,通知来时,陈大娘都已经疯了……” “疯了?”我慨叹地问。 “是啊!”老魏说,“她年轻时死了男人,就守着一个贴心儿子,好不容易拉扯大了。她要儿子革命,又想念儿子,心里老是憋着,能不疯吗?” 我忍不住问:“她现在还疯?” 老魏闷闷地点点头:“不过她这疯跟别人不一样。她不打人不骂人,也从不吵闹。她是五保户,受到照顾,生活能够自理,还非要干点集体活不可,见了什么活都抢着干。” “那怎么说她疯了呢?” “要说疯,也就只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一双一双不停地纳鞋底,做军鞋。二是只要外边来了人,她就以为是她儿子德明的战友,必定要来看看,问问德明好不好,只要回答她‘德明好着哩’,她就没事了。要不,她就很伤心……要是来了,别将德明的事露了馅就行!” …… 月光下一位头发银白、中等身材的老大娘朝我屋门口走来了!借着灯光和月光,我见她梳着髻,瘦瘦的,十分慈祥。她用一种亲切的口吻说:“同志!……” 我忙张开双手搀扶她到屋里坐下,叫了一声:“大娘!”忙给她斟水。 她接过水碗,眼神温暖地说:“你认识俺儿子德明吧?” 我连连点头:“认识!认识!” 她笑了,无限欣慰。 她又轻声问道:“俺儿子德明,他好?” 我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说:“好!好!” 大娘又无限欣慰地笑了。 她又问了:“德明,他干得不孬?” 我温语软言地安慰她:“嗯,他干得可好了……今年可能又能立功……”我的声音像飘忽的游丝,心里却在恳求宽恕。 大娘突然掉眼泪了,但慈祥的脸上依然停留着欣慰的笑。我忍住泪说:“大娘,您老人家是位好母亲,您儿子是位好军人!天不早了,我送您回去歇着吧!” 她嗫嚅着说:“不,俺坐一坐。看看你,你是俺家德明的同志……”她用满含柔情的眼睛望着我,就像一个母亲疼爱地望着自己的孩子,显得那么满足,那么幸福…… 过了一会儿,她站起身来:“同志,俺,回去了!”我刚要上前搀扶着送她,只听见外边响起“噔噔噔”一阵脚步声,原来是老魏回来了。他瞅瞅我,知道没出什么事,放心地扶着大娘,像一个孝顺的儿子。一路上,大娘没说话,但显得高兴。到了她的住所,我才知道她就住在老魏家的一间北屋里。老魏用仅有的那只右手攥着一把大芭蕉扇子,一下又一下给大娘赶着蚊子…… 那夜,我虽疲劳,却失眠了!老是想着陈大娘的事! 离开的那天,下着初秋常有的那种霏霏细雨,远近的山峦笼罩在白茫茫的雾气中。我去看过陈大娘,但并没有近前去向她告别。村头地边种满了翠蓬蓬的紫穗槐,像一层层绿云。我站在紫穗槐旁张望,见她正独自坐在家门前的一棵巨大的老榆树下。老榆树大伞似的挡住了纤纤雨丝,她带着一种守候的表情,不声不响地拿着长长的线在一针一针纳鞋底。间或抬头望望远山,把缝针在白发上蹭蹭。她又在做军鞋了!我静静看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古诗句“所思在远道”为题,诗意浓郁,意蕴丰富,既有陈大娘对儿子的刻骨思念,又有母子相聚无期的绵绵感伤。 B.小说中“我的声音像飘忽的游丝,心里却在恳求宽恕”一句,表现了“我”既想以假话安慰老人、又想以真话为自己开脱的矛盾心理。 C.小说以“我”的所闻、所见、所感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富有感染力。 D.小说中的魏立武虽身有残疾,但无私关心照顾陈大娘,再现了当时农村融洽的干群关系,暗含了对当前农村干群矛盾激化现象的批判。 5.小说主人公陈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条概括。(5分) 6.请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6分) 参考答案 4.A(3分)(B表现的是“我”不得不以假话安慰老人时心虚、愧疚、自责的复杂心理。C“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错。D“暗含了对当前农村干群矛盾激化现象的批判”对主旨理解有误。) 5.(5分)①深明大义,送子参军。②爱子心切,思念成疾。③热爱集体,珍视荣誉。④不忘初心,支前奉献。⑤和善勤劳,自食其力。⑥满怀希望,坚强隐忍。(每点1分,答出其中5点即可。) 6.(6分)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静谧、朦胧、凄美的氛围,烘托了陈大娘的感人形象以及作者离别时的伤感之情;(2分)通过对陈大娘一丝不苟缝制军鞋和眺望远山的动作描写,将耳闻之虚化为眼见之实,使陈大娘的形象更加丰满具体,深化了小说的主旨;(2分)小说以“我静静看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味悠长。(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