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问道 传承经典 王文章 ①昆曲六百余年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成熟过程,既是昆曲作为一个艺术体不断丰富、壮大的过程,也是昆曲作为一个文化形态不断积累、凝练的过程。 ②众多的中国戏曲声腔在追溯发展历史的时候,往往因文献不彰而难以尽显其历史底蕴,这既缘于戏曲长期以来被作为文艺的“小道”而难以进入文人的视野,也与戏曲声腔向来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密切相关。昆曲名列“雅部”“官腔”,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引领风骚数百年,它拥有丰富的声腔、演剧理论,这在中国戏曲艺术中至为难得。中国戏曲理论史上集大成的理论文献,立论大多以其时的昆曲作为参照,由此奠定了昆曲艺术理论的基础,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昆曲曲学、剧学和美学理论。清代以来昆曲对地方声腔剧种的滋养和影响,也使这些理论总结较好地贯穿到地方声腔之中,孕育出更加丰富的中国戏曲理论。昆曲的历史经验与艺术理论,是明清戏曲理论的核心内容。 ③昆曲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将传奇剧作搬上舞台,逐渐积累形成了文词典雅、声韵流丽、情节曲折的舞台文学宝库。明清时期的传奇作品几乎都可以作为昆曲演出的底本,而昆曲的唱演也使众多的案头剧作真正变得血肉丰满,产生出征服观众的艺术魅力。以梁辰鱼《浣纱记》为发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传奇都成为昆曲演出史上的经典。数量众多的昆曲演出本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创作者对思想、文学意蕴和审美旨趣的不同追求。许多剧作以其强烈的人民性,闪耀着跨越历史时代的思想光辉。自明至清,伴随着众多昆曲折子戏演出本选集和剧作选集如《群音类选》《缀白裘》《六十种曲》等的刻印流传,昆曲艺人、清唱曲家手抄的昆曲文本也大量涌现。通过它们,昆曲在清曲演唱和本戏、折子戏演出中所依据的文学文本面貌清晰地呈示在人们面前。用“词山曲海”来概括昆曲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文学遗产,实在是再形象不过了。 ④昆曲的音乐洋溢着阳春白雪的高雅气质,却又能做到雅俗共赏,无论是其曲学规范,还是声乐演唱,在明清两代一直代表着音乐欣赏的最高旨趣。准声定谱、按律填词的音乐格局,正是昆曲音乐在变异和保守之间谨守规则的产物。张次溪《燕都名伶传·杨隆寿》有云:“昆曲为古音遗响,安可绝传乎?”本着此类的信条,历代昆曲艺人和曲家凛遵声律的规范,世代相守,不为时俗所移,由此成就了昆曲音乐遗产的精神内核。从魏良辅到王骥德、沈璟等历代曲家,通过对昆曲音乐规律的不断总结,构建了完整的昆曲音乐体系,遗留后世的《南九宫谱》《南词新谱》等集成性的曲谱,以及民间数以千计的手抄曲本和当代借助科技手段记录原声的昆曲音像资料,真实地展示了昆曲音乐的面貌,为中国戏曲史、音乐史乃至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和资源。 ⑤昆曲凝聚的艺术结晶和积累的文化遗产,凭借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艺术高峰。 17.纵观全文,昆曲艺术遗产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19.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第④段中“精神内核”的主要内容。(6分) 参考答案 17.昆曲艺术遗产体现在历史理论(历史经验与艺术理论)、剧目文学(昆曲剧作)和音乐形态(音乐体系)三个方面。(每点2分) 18.首先,指出众多的中国戏曲声腔难以追溯历史渊源的问题;接着,阐述昆曲理论得到极大发展的状况;最后,点明昆曲的历史经验与艺术理论对于中国戏曲的价值。(每层2分) 19.气质高雅、雅俗共赏的音乐旨趣;准声定谱、按律填词的音乐格局;完整的昆曲音乐体系。(每点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