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家谱传家风》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3-11 17:57
家谱传家风
央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记者牛萌 王涛李楠)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如今,也许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山西原平上院村,90%都姓辛。辛氏家谱70多年前修过,2002年,作为上一代修谱人的孙辈,辛存寿和辛根兰开始集资,新修家谱。
辛存寿介绍:“我们的旧家谱是1941年修的,辛根兰的爷爷辛在勤和我爷爷辛兆仁他们两个人为主,修成了家谱。到了2002年,我们又开始修。”
辛存寿把手仔细擦干净,解开正房厅堂几案上摆放着的新修《辛民族谱》侧面的黄丝带,捧起家谱,细说往事。“1941年印家谱时,上面有名字的人,到2009年6月发行新家谱的时候,老家谱上还有166个人在世。从2009年到现在,又去世了35个人……”
辛氏旧家谱历经战乱、文革,散失殆尽,时隔70多年重修家谱,困难重重。为修谱,辛存寿工作之余四处奔走。后期病重,调查时都说不了话,只能写在纸上,让别人念。
辛存寿说,八年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心里记着祖辈。当年,辛存寿的爷爷辛兆仁修家谱,就靠几十块墓碑。“当时找到碑以后,因为时间长了碑上面有土,字就看不清了。他就带一壶水,把这些碑冲了,洗出来,所有的字不一定都认得,他就把这个字照原样描下来。”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水浇到碑上,也浇到手上。“爷爷的手裂开一道道口子,整个冬天都无法愈合。”辛存寿说,想起祖辈,心里不平静,家谱不传下去,对不起爷爷。
辛存寿说,新修家谱,增加了不少先辈的事迹,像有一位叫栓恒的孝子,后代人都已不知道他的故事,这次把他的事迹写进家谱,就是想让儿孙们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
故事是这样的: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天栓恒的母亲想吃一个冰棍,但村里面没有,他就跑到原平县里去买;没有保温杯,他就拿一块毛巾把冰棍包起来,放在茶缸里,回来冰棍全化了,他把毛巾拧出甜水来,让母亲喝了。
辛氏家族新家谱修成后的领谱大会,族人来了四五百,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他说,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
看着一本本家谱被大家恭恭敬敬领走,辛存寿觉得,可以告慰先人了。
【相关链接】
(1)青年一代家族意识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的真正壁垒。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担忧:“《家谱》收藏户主已由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家谱损毁较多。”(陈宣章《十谈<家谱>》)
(2)2016年3月4日,“常州市家谱档案馆”正式挂牌。这是全国首个家谱档案馆,是由市档案局和家谱收藏爱好者朱炳国合作建立的,该馆的成立是政府部门和民间收藏者为了保护档案而进行的一次有效探索。馆内珍藏新老家谱近千套,计10000余册,涉及江南地区100多个姓氏。同时,还有部分古老的谱牒木刻雕版。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及地方史等资料。因此,家谱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常州晚报》 20160305第A03版,有删改。)
4.下列对本篇报道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存寿为修家谱,四处奔走,心里记着祖辈,就算病重也没有放弃,坚持了八年,靠着几十块墓碑,艰难地完成了家谱的修订。
B.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领谱大会,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长辈们修谱的辛苦,希望孩子们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家谱。
C.传统的修谱习俗,现代只在一些乡村得以保留,且修谱工作基本没有年轻人参与。上院村家谱传承的现状正是普遍的写照。
D.本文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客观呈现,而是以小见大,通过辛家修谱的故事,让主人公现身说法,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深沉忧虑。
5.面对重重困难,辛存寿为什么坚持要新修家谱?请简要分析。(4分)
6.当代中国,家谱文化还能不能广泛传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4、D
5、为寻根问祖。为告慰先人。为传承家风。
6、示例一:我认为家谱文化仍能广泛传续。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