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仁爱是中国人心灵家园的基石》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2-24 17:32
仁爱的精神是传统儒学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是整个儒家文化的灵魂。同时,儒家之仁爱精神陶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是中国人心灵家园的基石。
  仁以“爱”为基本内涵。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从恻隐之心指点“仁之端”,皆是此意。不过此爱不可作狭义之理解,乃所谓一体感通之情,一体同爱之心。仁虽然以爱为基本表现形式,但爱却不足以括尽仁之内涵。仁既非抽象的知识理论,亦非空洞假设,而是表现于人的情感生活之中。然而,情感之爱有时候却多有过分之处,例如溺爱、贪爱等等。这些感情不能说不是爱,但它是偏离了仁之尺度。
  真正的仁爱,必须是发乎人的真性本心。所以仁爱必须以端正真诚的内心为基础。孔子一方面说“仁者爱人”,一方面又说“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保持内心端正、情感真诚。当人内心去除晦暗和偏邪、保持端正与真诚之时,自然能以一体同情之爱来感通人、物。“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仁道的内涵,才是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之真精神。这两者概括起来就是孔门倡导的忠恕之道。
  曾子把孔子自言的“吾道一以贯之”诠释为“忠恕”。孔子自己也说“忠恕违道不远”,忠恕是一体互通的,做到忠时,自然能够表现为恕;没有忠的功夫,恕亦难以维持。换言之,当人心消除偏私之心和固执意见的遮蔽,回归于其自身真实的状态,自然能够以一体同爱之情来感通万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仁爱的精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就是排除私心与偏见之遮蔽,从而保持内心情感之真诚无妄,表现为修养的功夫就是“克己复礼”,亦即忠道;其二就是能够同情于他人他物,保持感情之敏锐,防止心灵麻木,表现为修养的功夫就是“仁者爱人”,亦即恕道。这两方面一体互通。
  爱虽然是仁的基本内涵,但此爱并非抽象笼统之爱,而是在现实人伦世界中有秩序、有层次的爱。仁爱之发端在于孝悌亲亲之情,《论语》认为孝悌是“为仁之本”。现代人有人批评儒家的孝道,认为孝道具有狭隘性,不及某些宗教所倡导的博爱。其实这是莫大的误解。儒家的仁爱精神绝非没有博爱,相反,恰是以博爱为旨归的,且这种博爱更为圆融,更容易落实。孝道与博爱并不矛盾,相反,两者一体互通,是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
  儒家认识到,孝悌亲亲之情源于生命之自然连续性,由此,人最容易流露自己的本心真情。以此为源头,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自然能够有博爱之落实。相反,失去了孝悌爱亲之情,鼓动人们超越所谓家庭局限去平等地爱所有的人,这看起来似乎合理,却违背人之常情,往往流变为一种极端的集体主义。儒家所强调的孝悌爱亲之情,恰是一切伦理教化的根基,所谓“因亲以教爱”。时至今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依然是深入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伦理思维。
  节选自董卫国《仁爱是中国人心灵家园的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灵魂。儒家的仁爱精神铸就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是我们心灵家园的基石。
B.孔子、孟子都曾强调“爱”为“仁”的基本内涵,但此“爱”是所谓一体感通之情,一体同爱之心。
C.仁虽然以爱为基本表现形式,但爱却不能完全概括仁之内涵;仁广泛地表现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D.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己复礼”是指人的内心要去除晦暗和偏邪,保持内心端正、情感真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仁者爱人”或者“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儒家倡导的仁爱之真精神,二者概括起来就是儒家倡导的忠恕之道。
B.“忠恕”一体互通,如果能够做到“忠”,自然能够表现为 “恕”;如果没有“忠”,“恕”也就难以维持。
C.爱是仁的基本内涵,但此爱不是抽象、笼统的,而是在现实人伦世界中有秩序、有层次的。
D.儒家强调的孝悌亲亲之情,是一切伦理教化的根基,直到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仍然深入人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中的溺爱、贪爱等等,虽然也是爱,但它们都是过分的爱,偏离了仁的尺度,不符合仁的标准。
B.仁爱精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排除私心与偏见,保持内心情感的真诚;同情其他人、其他物,保持情感的敏锐。
C.博爱是儒家仁爱精神的旨归,更为圆融,更容易落实。儒家的仁爱精神绝非具有狭隘性,绝非比不上某些宗教所倡导的博爱。
D.如果不顾孝悌亲亲之情,要求人们超越家庭局限平等地爱所有的人,违背人之常情,必然发展成为极端集体主义。

参考答案
1.C
2.A
3.D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