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科学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明史·选举二》:“科目者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題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由于八股文成为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家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节选自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宋的科举体制,考试的科目一样,只是考试方法有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以八股取士。 B. 对偶句式在先秦诗文和南北朝的骈文中都有应用,明代成化以后对偶句式成了八股文的一个重要标签。 C. 明代唐宋派作家主张回归唐宋文风,并将这一理念应用在八股文创作中.让这一时期的八股文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D. 时代环境的变化让明后期的作家敢于在创作中运用灵活的手法关注现实和抒发情感,打破了八股文的写作体例.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太祖和刘基让“四书五经”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并规定了科举考试的文体要求,让无数文士深陷其中。 B.明代八股文的风靡。促进了文人努力反复实践八股文的写作,以期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宦的行列。 C.八股文发展到成熟的标志就是有了一套固定的写作模式,王蘼的名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堪称模板。 D.八股文内容上的狭窄,形式上的古板,禁锢了文人的思维,使创作缺乏生机,影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对于加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藩篱、维护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统一广大士子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B.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对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C.明清文学要有大的发展,需要从代圣人立言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努力地冲破八股格式的束缚,注入新的血液。 D. 只要改变八股文官方文体的属性,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变革,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就会一扫死气沉沉的局面。 参考答案 1、A 2、A 3、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