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被遮蔽的王伯群》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1-09 13:31
被遮蔽的王伯群
汤  
王伯群(1885-1944年),贵州兴义人,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由于过早陨逝、政治因素等原因,长期被人们遗忘。这是对王伯群的不公平,也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不公平。
1924年,原任教于厦门大学的欧元怀教授,应厦大失学青年要求,在上海筹办新校。王伯群认为国家根本端赖教育,于是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并被公推为董事长。自此,除参与政治活动之外,他全力投入大夏大学的建设、发展。
王伯群是大夏大学的创建者,也是大夏的精神引领者。大夏创办之后,新建的大学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上海滩的大学多达四五十所,竞争殊为激烈。为谋求大夏之发展,王伯群秉承“服务国家,曰公日诚”精神,制定“自强不息”之校训;提出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职员苦干的“三苦精神”;借鉴牛津、剑桥大学的管理经验,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实行“导师制”,探索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管理。
在创校十周年校庆时,王伯群阐明创校“四大精神”: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他主持制定《大夏大学民族复兴教育实施纲要》,以民族复兴为施教总目标,主张大学应“追求学术研究之自由与独立,涵育革命与民主精神”;大学教育应符合社会环境,当以“复兴民族”为办学宗旨;提倡生产教育,以救济垂危之国民经济;实施军事教育,以培养民族之自卫能力。
王伯群广为延聘马君武、郭沫若、戴望舒等名师,培育出熊映楚、吴亮平、杜星垣、周扬等各行各业栋梁之才。仅院士和学部委员,大夏就出了15人。大夏社会声誉日隆,其美丽校园和优良的师资尤为人称道,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夏元瑮是爱因斯坦的学生,1924年来大夏任教授。1944年8月13日,夏突患心脏病。闻悉病状,王伯群极力组织抢救,并亲撰公函请求中国红十字会为夏教授提供血浆。夏教授于18日不幸逝世,王伯群悲痛欲绝,含泪撰写讣告。为解决家属的生活之忧,王伯群为夏元瑮教授发起了遗属养育金筹集活动。
1937年8月,淞沪事变,抗战军兴。王伯群积极应对,寓救国于教育,他赴南京与教育部商定,在庐山组建我国抗战时期的第一所联合大学——复旦大夏联合大学。
大夏初迁贵阳,荆榛塞途。王伯群率领全校师生力克困难,在极短时期里,建设新校园,举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无一不备。大夏自迁贵阳后,经济上的困难与日俱增。王伯群殚心竭力,维持至1942年,深感经费支绌,决定呈请国民政府援照复旦大学例,改为国立大夏大学。但行政院未征求大夏大学的意见,将大夏大学改为“国立贵州大学”。
大夏师生、校友闻悉后,舆论哗然,群起反对。特别是在校学生,啸聚操场,强烈抗议。国民党宪兵闻讯,旋把大夏包围。王伯群获悉消息后,为保护学生,赶忙前去制止。他说:“对大夏的爱护,我不落人后。大夏的成败荣辱,与我分不开。我向大家保证,我能把学校完整地迁回上海去。”他接着指出,教育部设立贵州大学,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大夏无关。教育自由和学术自由,如人身自由一样,是受法律保护的,是不容侵犯的。
王伯群的讲话鼓舞了师生维护学校尊严的斗志和信心。由于全校师生、校友态度坚决,行政院只好收回成命,大夏仍然保持私立。
大夏是内迁贵州最早、办学最长的一所大学,也是深入贵州社会最为切实的高校。自播迁入黔到1946年返回上海,大夏办学8年,在贵州有毕业生1576人,对贵州文化发展尤其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伯群倡导大夏要在促进西南文化发展和资源开发方面作出贡献。“我大夏大学之在西南,为贵州最高学府,所负使命,既重且大”,大夏当“协助政府以开发西南之资源”“促进西南之文化”。他成立“农村改进区”,由大夏和当地政府联合开展建设实验,力促百姓生活安定,努力于各项生产建设,实现“抗战救国”。大夏成立社会研究部,启动对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出版《贵州苗夷歌谣》《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等著作。这些民族调查研究的成果,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贵州人,启发了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
1944年12月20日,王伯群积劳成疾,在重庆逝世。他临终写下遗嘱,曰:“吾大夏校友,服务国家,尤须力行公诚二字,以发扬大夏之精神,余虽不及见国家复兴,但知革命成功之有日,此心亦无憾矣。”
【相关链接】
①王伯群,1905年留学日本,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便加入同盟会。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后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27-1933年任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等著作。
    (百度百科)
②王伯群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典范性人物。他对大夏创校、建校、发展壮大贡献最巨。他对教育的理解、对民族复兴的理解、对学生的爱护、对教师的尊重,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办学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在《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新书发布会上的致辞)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时,新建的大学不断涌现,大夏大学也应运而生。通过王伯群的努力,大夏大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B.大夏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仅院士和学部委员就有15人;在贵州办学8年,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对当地文化发展尤其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C.在大夏大学创建、发展过程中,王伯群的贡献最为巨大,因此他被后人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典范性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人们仍有启迪意义。
D.由于种种原因,王伯群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解,本文主要从教育这个角度还原了真实的王伯群,介绍了王伯群对我国高等教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5.面向现实、服务社会是王伯群的教育思想之一,从文中看,这一教育思想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6.为什么说王伯群是大夏大学的精神引领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4.B
5、以”复兴民族“为办法宗旨
6.制定了”自强不息“之校训。提出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职员苦干的“三苦精神”。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