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麟传 蒋梦麟,1886年出生在浙江余姚蒋村一个小康之家。先后在加州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最后获得博士学位。 蒋梦麟深刻体会到“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愈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愈易”。这种思想反映在他日后在北大的学科布局。他代理北大校务时,十分重视中西结合,文理贯通。要求入外文系者须有国文功底;入国文系者需有外文成绩。把《科学概论》作为所有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理科各系则把国文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蒋梦麟对北大的未来有很高的期待。他在1920年就提出北大的目标不能满足于“国内一流”,而是应该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地位。强调学校要将经费节省下来,把理化的仪器、实验室加以提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更重要的是,北大不仅要研究西洋已有的发明,且要自己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才可以在世界一流大学中竞争。 本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构想,蒋梦麟具体实施建立了北大首创的评议会。评议会是校内最高立法机关,会员中包括由教授互选而产生的教授代表,目的是让教授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 蒋梦麟掌校期间还落实了开“风气之先”的“选科制”改革——允许学生在规定范围内自由选择,修够学分即可毕业,不构年限。到西南联大之时,“选科制”已经十分完善。西南联大学生当年转系十分普遍,比如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杨振宁,进联大时报考的是化学系,后来改读物理。 1928年,蒋梦麟接替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大学院改为教育部,蒋梦麟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作为研究教育的专家,蒋梦麟素来重视教育普及,很早就提出要随时随地推行义务教育以促进社会之进化;随时随地扩充职业教育、补习教育以增加经济之能力;推行大学及专门教育,以养成促进社会进化增加经济能力的领袖人物。 七七事变爆发,北大与清华、南开组建联合大学,先设长沙,后移昆明,是为抗战时期闻名国内外的西南联合大学。当时还有一个西北联合大学,也是从北京迁出去的几个大学联合起来的,但是它们内部经常有矛盾,闹别扭,终致不欢而散。反观西南联大,以学校的历史及校长的资历而论,蒋梦麟应该居于领导地位。但他坚决主张不设校长,实行常委负责制,共同主持校务。大政方针实行合议制,而蒋梦麟主要负责对外,校内的事务基本不管。蒋梦麟就此常说: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每遇到校际纷争,蒋梦麟总是耐心地劝大家容忍退让,以大局为重。亲历其境的联大教授叶公超感慨地说,在整个抗战期间,大后方的高等教育没有中断,联大能够善始善终,且能为中华民族继续培养人才,蒋梦麟竭尽全力维护联大团结的个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抗战胜利,蒋梦麟离开了服务20年的北大,受命出任“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从一个教育专家转而变成“草根大使”。蒋梦麟对中国的农村、农业,有着非同寻常的情结。他很早就认为只有改进了农业,才能使最大多数的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由于农复会的推动,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顺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在蒋梦麟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台湾的每一个穷乡僻壤他都曾到过。蒋梦麟为台湾农村的复兴与发展身体力行,不仅受到台湾人民的爱戴,而且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摘编自《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部长》《蒋梦麟谈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