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阅读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25 20:30

相关链接
①我从小就喜欢读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70年了。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一直有“诗教”之说。
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叶嘉莹《诗词送给孩子》)
②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叶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叶嘉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叶嘉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辅仁大学上课时,叶嘉莹听课常常极力心追手写,后来整理出版《顾随文集》,这是出于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老师的感恩。
B.恩师顾随讲课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他旁征博引,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也影响了她的教学风格。
C.叶嘉莹开始写诗词评析的论著时,第一篇论文选择了王国维的诗词,是因为王国维的作品也写得极为悲戚,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共鸣之处。
D.在海外教学时,叶嘉莹总渴望回国,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在海外她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E.本文讲述叶嘉莹与诗歌结缘一生的始末,既讲述了她对诗歌的研究感悟,也展现了她诗词人生中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她个人生命和诗词的交相互动。
(2)叶嘉莹与古典诗歌结缘并甘愿“谈一辈子恋爱”,有哪些原因?(6分)
(3)叶嘉莹在古典诗歌领域有什么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弱德”理论用来描述叶嘉莹也十分恰当。请分析叶嘉莹身上有哪些“坚强的‘德’之操守”? (8分)

参考答案
(1)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D不给分。(B项无中生有,“也影响了她的教学风格”在文中无依据;C项强加因果,“第一篇论文选择了王国维的诗词,是因为王国维的作品也写得极为悲戚,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共鸣之处”在文中无依据,原文是“也许正因为王国维的作品也写得极为悲戚,才让她在后来的岁月中以此为友”;D项强加因果、颠倒是非,叶嘉莹渴望回国,是因为她深爱祖国,且祖国是她所挚爱的中华诗词灵魂之所,并非因为教学与研究领域没有发展空间;相反,她作为当时美国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2)①家学渊源:伯父的启蒙使叶嘉莹与古典诗歌结缘;②恩师指导:恩师顾随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独特的课堂魅力使叶嘉莹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如痴如醉;③精神慰藉:面对大女儿、女婿去世的苦难,诗词支持叶嘉莹走过忧患,使她与诗词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④品德滋养:古典诗词中,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对叶嘉莹产生了感动和召唤。
(3)理论方面:叶嘉莹提出词学中有“弱德之美”,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饱含着“弱德”。即“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
传播方面:①在辅仁大学学习时,叶嘉莹跟随恩师顾随学习,后来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传播老师学问之精要;②致力于把不懂诗的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歌里面来,体会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精神;③在美国教学时,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叶嘉莹通过自己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4)①爱国情怀:求学时,选择辅仁大学读书;在海外教书时,渴望回到祖国;中国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写了言真意切的信给国家教育部,回国教书;②社会责任感:希望能够引领现在的年轻人去体会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③关爱后学:捐献出一半退体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④无私奉献:叶嘉莹的旅费长期自付,除了一两所学校给予她生活费外,其余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义务劳动。⑤积极的生活态度: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