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父亲的证明”为线索,围绕“接女——被拒——证明——相认”组织主要故事情节,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B.小说的开头塑造了邋遢疲倦的“父亲”形象,它的作用是为了与后文“父亲”浓浓的爱女之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C.小说通过叙述一个家长接放学回家的女儿的温情故事,折射了一个冷峻严肃的社会问题:关注留守儿童。 D.小说以细节见长 ,如写胡小花接电话时,“男人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声音也一下子温柔起来,写出了柔情似水的父爱。 E.小说的语言风格清新朗俊,用语简淡洁净,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的深沉浓烈的情感。 (2)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时推动小说发展的主要张力,这篇小说有几类矛盾冲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3)情感是小说的动力,文章最 后以“男人泪流 满面”作结,请联系全文,说说 “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是什么?(6分) (4)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探究。(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D。(C项3分,D项2分,B项1分。A项“父亲的证明”是主要情节,B项还有情节上的作用,E项语言风格平实朴素。) (2)①奶奶应接孙女而不能的矛盾。放学回家本该奶奶去接,但奶奶生病不能到校来接。 ②父女之间的矛盾。父亲临时代替奶奶接女儿,但父女已经五年未见。并且父亲临时来接女儿,而此前电话中没说自己要回来。 ③父亲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老师要求“父亲”出示身份证,而父亲因行色匆匆忘带身份证。 (3)①为与女儿面对面却不能相认感到悲伤 ②为终于与女儿相识喜极而泣 ③为五年来没有尽到父爱感到愧疚。 (4)①叙述的视角上: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之间的距离。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举例略(不举例扣1分) ③衬托主要人物形象。“我”作为有责任心的老师,衬托父爱的执着与浓烈。 ④突出作品主题。小说通过我之所见,折射出当今社会“关注关注留守儿童”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