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难写是精神
北宋元丰年间的一个早春,寒风凛冽,残雪未消,万物萧条。位于金陵城郊的半山园显得格外冷清。宅院墙角处,几枝梅花却在热烈地开放。这清纯傲雪的梅花,此刻正深深地触动着一个人的心弦。“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吟诵出这不朽名句的,就是这半山园的主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的主角——王安石。
千年后的一个早春,我来到半山园,寻访先生的行踪。岁月的磨洗,这里已物是人非。只见院门紧闭,院墙因白色而更显清冷。唯有几枝怒放的梅花,浮着暗香,独守着千秋的过往。院门外,矗立着一尊王安石的塑像,宽阔的前额,方正的脸庞,深邃的目光,透出一股智慧和力量。定格在半山园中的你,手握书卷,眺望远方,眉宇间显出几分忧愤,几分激昂。
往事越千年。王安石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宛若身后滚滚长江的波涛,在我们面前浩荡铺陈开来:
北宋庆历七年春,刚满27岁的你以大理评事知浙江鄞县,成为建县以来最年轻的县官。
地处宁绍平原的鄞县本是鱼米之乡。然而,由于官府腐败,民生凋蔽。“一民之生重天下”,在你眼里,民生比天还要重。带着对民生的深深敬畏,带着对百姓的深厚感情,带着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你开始了励精图治。
把兴修水利视为头等大事。由72条溪流汇合而成的东钱湖,灌溉着沿湖50多万亩农田。因长年无人疏浚,泥沙淤积,农民饱受干旱之苦。你组织发动十余万百姓,“起堤堰,决陂塘”,使方圆80余里的东钱湖恢复了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景象。至今,“荆公堤”仍在默默地诉说着你的治水功劳,品评着你的德行节操。
熙宁元年四月的一天,春风拂柳,阳光明媚。皇宫里,神宗皇帝与身为翰林学士的你有了一次关于治国的问答。言犹未尽,你又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那次长谈,君臣相见恨晚。神宗一次又一次阅读你的奏章,感慨治国之道,大都在此奏章矣。载入史册的这次“越次入对”,轰动朝野。就这样,你被时势推上了北宋王朝的最高政治舞台。后世闻名的王安石变法由此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变风俗,立法度,是你擎起的第一面变法大旗。你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敬仰君子、唾弃小人的氛围。你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改革不公平、不合理的特权制度,并以远见卓识理财政,图发展。在你主持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法律陆续颁布出台。“市易法”平物价,抑兼并;“免役法”把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你主持的变法,冲破了思想的樊篱、挑战了既定的格局,也就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有人骂你奸佞,有人对你弹劾,有人把华山的崩塌诬作是对变法的报应。面对铺天盖地的攻击、谩骂、侮辱和威胁,你自岿然不动,始终满怀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你喊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以想象,在弥漫着因循守旧思想的时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
变法抑制了豪强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收入。熙宁年间一个除旧迎新的佳节,面对新法带来的新景象,你迎着朝阳,心潮澎湃,高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你自己襟怀坦白,即便担任宰相,位极人臣,仍保持着“在上不骄”、勤政廉洁的作风。妻弟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你招待他的只是两枚烧饼、一碟卤肉、一碗青菜豆腐汤。妻弟误会,赌气把吃剩的烧饼扔在桌上,你不声不响地将烧饼吃完。
元丰七年的春季,你害了一场重病。病愈之后,你觉得半山园也是累赘,只在江宁城内的秦淮河畔租了几间小屋。七月的金陵,酷热难耐,但你就是在如此简陋的住所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你在变法失败的无奈中发出这样沉重的感慨。你惆怅于自己一颗拳拳之心在当世得不到理解,也忧虑着自己的变法之志和洁白人格会被后人抵毁和误解。然而,你应该感到欣慰,岁月的流水,洗刷掉了你头上的污名,后世的人们终究得以站在公正的立场为你还原真相,并以历史的尺度给予公正的评价。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看,那半山园的梅花又一度迎风怒放。这梅花,香在墙角,香在千古,香在百姓的心间……
(取材于杨晓光的同名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