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身未见中原定 ——朱希祖的史学研究与爱国情怀 刘宜庆 史学大师朱希祖生于晚晴,留学日本。他一生经历洪宪帝制、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诸多重大历史阶段。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4年,病逝于重庆。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葬礼“极一时之哀荣”。回望他的人生和事迹,历史学家的良知和担当,令人敬仰。 作为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 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系的学生讲话,要点有三:一、学历史要持自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二、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民史(野史)。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不可以极力描写。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三、史学的目的,是注重将来。将来之社会善恶,全根据现在;现在之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根据过去的历史的。于是,又不得不研究过去社会情状,何以波波相续,以至于现在。故现在者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从这个谈话,可以感知到朱希祖对历史学的基本观点,“治史以搜集材料、考订事实为基础,以探索历史哲学、指挥人事为归宿”。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朱希祖深痛国难严重,重新研究南明史乘,以发扬民族精神。 1934年,日寇步步进逼,华北上空,战争阴云密布。大敌当前,而国内割据军阀势力各据一方,不能拧成一股绳共御外侮,也令朱希祖无法安心读书治学。10月20日,他记日记曰:“国家将亡,尚阋墙不已……忧心如焚,不能阅书者竟日。” 在这种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大敌当前,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本着“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的目的,挑起了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他们的足迹,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东南至句容淳化,北至长江。举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他们是最早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面文物进行考古的,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等13处六朝古墓。 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他深知“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虽然身在重庆大后方,朱希祖却时刻心系抗日。1939年12月21日,他作长诗《天都烈士歌》,悼念章门弟子吴承仕。此诗在全国抗战背景下激发军民士气,起到了“诗战”的作用。朱希祖与朱偰父子二人联手创办的《万里长城歌》,同样慷慨激越“”君不见,长城万里气吞胡,秦皇汉武逞雄图,但使长城名不灭,大汉天声终不绝……“这些歌曲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朱偰的儿女们至今还记得人们含着热泪众声合唱的动人情景……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摘编自《一代史学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