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培养不能舍本求末 郁喆隽 《论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孔子的话提出谈论“孝”的两个重要方面:“孝行”与“孝心”。有了孝心自然会有孝行;换言之,孝行是孝心的自然流露与结果。孝心是本,孝行是末。 近日媒体报道,某学会近日启动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主要针对4-6岁儿童,辅以考评、证书和跟踪等手段,计划5年培养百万孝子。此举恰恰是在培训儿童短时段的孝行,而忽视了长时段的孝心培育。此外,在该工程的推广和宣传中,充满了大工业时代的词藻、语汇和思维。它自身好比是一个批量生产孝子的流水线,而那些儿童孝子就是它的产品。我们想要知道的是,这些“产品”的质量如何,保质期有多久。 孝的教育应当培育“孝的精神”,即把“孝”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内在化到青少年心灵中。而那种将教育视为工程的技术思维,仿佛将“孝”视为人的一个“插件”,通过短时间的“加工”即可外在地获得,并且终身有效。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导致该工程从一开始就有舍本逐末之嫌。没有孝心的孝行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将“孝心”还原成“孝行”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恰是这个时代鲜有孝子的深层原因。 社会化理论指出,由特定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执行的狭义教育,只能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起到很小的一部分作用;很多其他环节,诸如家庭、亲友、邻里、社区、媒体等广义教育,都可能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决定性的影响。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社会化的偏差。单纯狭义教育不是培养出“孝子”的充足条件;只有广义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对了,才能培养出“孝子”。这类似于所谓的“链条原则”——链条的整体强度取决于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当链条被扯断的时候,断裂的永远是其中最弱的一环。 公域(社会机构)对私域(家庭)的直接干预本身从长远来看,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副作用”。一个外在的孝道规范,将抑制每个家庭直接参与对“孝道”的现代诠释,从短期来看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干涉了家庭的自主性和孝道的可持续性传承。 笔者无意质疑“孝道教育”在这个时代的必要性,但要时刻注意“入门须正”和“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道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孝心”与“孝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心是本,孝行是末;有了孝心自然会有孝行,孝行是孝心的自然流露。 B.某些培养孝子工程,认为通过短时间加工“孝”的“插件”,便可外在地获得“孝”,其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会导致工程有舍本逐末之嫌。 C.孝心与孝行,是“孝”的两个重要方面,“孝道教育”一定要抓好这二方面的教育。 D.培训机构只注重孝行教育,家庭教育才会抓住孝心的培养。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孝子培养上,文章认为社会机构对家庭的直接干预,从长远看,一定会带来“副作用”。 B.孝道的培养与延续,都应当在家庭中进行,是家庭融洽关系在每一代人身上的重新体悟和建立。 C.上海“机场刺母”案,说明了家庭恰恰是培养孝子过程中最长、也是最为薄弱的一环。 D.没有孝心的孝行是不可持续的,把孝行误作孝心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恰是某个时代鲜有孝子的深层原因。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是一种狭义教育,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小的一部分作用。 B.孝的教育,不应当只在孝行,应当培育“孝的精神”,把“孝”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内在化到青少年心灵中。 C.狭义教育是永远培养不出孝子来的,只有广义教育的每一环节都对了,才可以培养出孝子来。 D.孝子培养,既要重视学校教育,更要重视好家庭教育。 参考答案 1.D(概括得不全面)。 2.B(“都应当在家庭中进行”以偏盖全了)。 3.C(“狭义教育是永远培养不出孝子来的”,原文“不是培养‘孝子’的充足条件“,从上文可知作者只是怀疑,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孝子这些“产品”质量与保质期都值得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