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① “5·23”项目:上世纪60年代初,美越交战。为了帮助越南解决因疟疾造成的队伍大 量减员问题,毛泽东作出指示,“作为一项紧急援外、战备重要任务立项”。周恩来随即下令,以军工项目的名义紧急研制“抗美援越”的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国家相关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因保密原因以开会日期命名,于是,“5·23”就成了当时研发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中国为此投入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共抽调全国60多个单位、超过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 ②“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对屠呦呦获奖的评价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学习成绩非常突出,顺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因对生物药学感兴趣且较为偏门,屠呦呦选择了生物药学专业。 B.屠呦呦参加过为有西医背景的医生准备的中医培训班,成为中、西医药学兼通的医药化学工作者,这为她从事青蒿素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C.屠呦呦在研究中遇到了蹊跷事,实验室莫名失火,许多设备被烧毁,是因为她在研究工作中无意得罪了很多人,有人对青蒿提取物产生了质疑。 D.《肘后备急方》是提取青蒿素的重要文献,其中有关青蒿制药过程的记载给了屠呦呦灵感。 E.屠呦呦平时走访老中医,最终获得了640方中药抗疟单验方,被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科研组任命为组长参加了“5·23”项目。 (2)屠呦呦与青蒿素的不解之缘,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这一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家任务,屠呦呦所带领的团队,将其转化为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无数生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屠呦呦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就,其中必有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B给3分,D给2分,C给1分,AE不给分。(A项,“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于文无凭;因生物药学较为偏门,屠呦呦选择了生物药学专业,强加因果。E项 “获得了640方中药抗疟单验方”是屠呦呦进入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科研组后的贡献。C项 “工作中得罪了很多人”分析有误; ) (2) 1.名字之缘。“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句中“蒿”,即为青蒿。取名为屠呦呦的她,研究了青蒿素一辈子,与青蒿素有不解之缘。 2.学习、工作之缘。屠呦呦高考时选择了生物药学专业,后来从事生药、炮制入化学等中药研究,这些都为后来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做了预先的准备。 3.专业之缘。参加了中医培训班学习后,她成为中、西医药学兼通的医药化学工作者,为后来发现青蒿素,开启了一扇专业大门。 4.机遇之缘。参加了研发防治疟疾新药的“5·23”项目,获得了从事青蒿素研究的机遇。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只抄原文,没有归纳总结酌情扣分。) (3) 1.上世纪60年代初,屠呦呦负责并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是一项承担着紧急援外、战备重要任务的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所以说是“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家任务”。 2.当时有人烧毁实验设备,贴出大字报,认为屠呦呦的实验工艺有问题,认为青蒿提取物有毒。面对质疑,屠呦呦不气馁,而是越挫越勇,她与两名同事以身试药,终于取得了新药临床的许可。 3.她带着青蒿素来到海南的疟区,并在海南昌江人民医院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抗疟效果最佳,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拯救了无数生命。 (每点2分,共6分) (4) 1.目标明确、坚持信念。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作为科研人员的屠呦呦,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2.全面学习,中西兼通。大学系统学习了生物药学,又参加了中医培训班,成为中、西医药学兼通的医药化学工作者,为她从事青蒿素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信息收集、准确解析。参加抗疟项目研究后,走访老中医,并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古代医学典籍,搜集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调阅大量民间方药,最终获得了640方中药抗疟单验方。从《肘后备急方》获得灵感,重新思考方法。 4、面对困境。勇敢无畏。科研条件差,药厂都停工了,只能用土办法。面对各种质疑,不灰心不气馁,以身试药。 5、团队合作,坚持不懈。屠呦呦的课题组经过第191次实验,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两名同事一起向上级提出以身试药的请求,与屠呦呦成为“病友”。没有团队精神,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青蒿素提取后又进行了长期的临床观察。 6、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爱人李廷钊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使得屠呦呦并没有分心,可以集中精力做实验(答出4点即可,每点2分。每点必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