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6岁入家塾,17岁考取秀才,24岁中举,26岁得进士。到28岁,蔡元培已经实现了旧式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登科殿试,成为当朝翰林院的编修。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蔡先生愤然与清廷决裂,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元培在34岁时还拜师学习拉丁文,可见其对西学的热情及程门立雪的虔诚。 B.针对旧北大官僚习气重,学术氛围差,学生志趣庸俗,乌烟瘴气和歪风邪气盛行等问题,蔡元培视事北大当即发出呼吁,“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C.蔡元培倡导并实施“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从而开北大新风,使北大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镇。 D.因为蔡元培推荐信写得太多太滥,致使重庆那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打着北大毕业生的旗号蒙骗蔡元培成功。 E.本篇人物评传生动地描写了蔡元培先生一生中几件具体的事,结合使用大量精彩的议论,语言优美。 (2)蔡元培改革北大,采取的举措主要有哪些?请从文本中简要概括。(6分) (3)本文多处运用了“引用”的方法,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概括分析。(6分) (4)民国时期大师辈出,蔡元培无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之一。我们从蔡元培身上可以看到民国大师们哪些共有的精神品质?请联系文本分析回答。(8分) 参考答案 (1)选B项3分;选C项2分;选A项1分;选D、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项正确,须考生链接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C项正确,见原文。A项“程门立雪”表述不当,“程门立雪”是说虔诚尊师;“在什么什么时候,还怎么怎么样”的句式含有都这个时候了,本可以不这样的意味,该项陈述可见本可以不这样,但不可见虔诚尊师。D项理解错误,如那个大学生有没有真才实学是不可断定的,或许有呢,因为录用了;“打着北大毕业生的旗号”“蒙骗”武断贬斥,从“穷困潦倒,无以为生,请求”“道歉”“感谢”等语可见其有诚心的一面。E项“人物评传”错,本篇不属于人物评传,应属于人物小传;“生动地描写”错,本篇人物小传主要的表达方式不是描写;“大量精彩的议论”错,本篇有议论但不是大量的;“语言优美”错,本篇小传语言平实精炼。】 (2)①矫正学风,组织进德会,设立评议会,组织各类学会、研究会,以此纯正学风。②延聘名师,黜退不合格的教员,以此优化教风。③倡导并实施“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思想,以此让学术风气浓厚。 每点2分共6分,语意相近亦可。 (3)①表现蔡元培的个性。文本两处引用的他人对蔡元培的回忆,一处是马相伯的回忆,一处是罗家伦等人的回忆,表现出蔡元培潜心向学的劲头和坚持原则、明辨是非、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个性。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文本两处引用他人的话,一处是教育家胡元对蔡元培八个字的形容,一处是北大教授王世杰在《追忆蔡元培》中的文字。这两处引用都具有这样的作用。③引用蔡元培自己的话,既印证作者的观点,又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每点2分共6分。有其它概括,言之有据亦可。语义相近亦可。 (4)精神品质概括参考:①潜心向学;②具有强烈使命感,锐意进取;③坚持原则、明辨是非、临大节而不可夺;④兼收并蓄而气量恢宏;⑤心地善良,热心助人,服务社会;⑥于一己之艰难处境,甚少挂怀,甚少计虑。………… 每点2分,答到4点即可。既有要点,又有阐释。语义相近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