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小现,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土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2.下列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片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北魏石窟小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参考答案 1.C(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主语是“北魏和南梁”,含义是“南北方政权都正式宣布”。而选项表述成“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为国教”,主语是北魏,含义是“北魏比南梁早宣布”。) 2.D(D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可知“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属于华夏传统,并非“佛教思想中”的。) 3.A(A项曲解文意。原文强调“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A项“愈是痛苦便逾是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曲解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