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小说《雅盗》阅读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3-04 16:27

1、雅盗之“雅”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可以看出雅盗是个怎样的人?
2、文中有对《灞桥风雪图》画面内容的详尽的描绘,这一情节安排有何作用?
3、小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其中设置了那些波折?请做简要概括。
4、最后两段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①穿着风雅,行事风雅:行窃前必化装,行窃时,欣赏主人家的书画,弹奏乐曲。
  ②因生活困顿而为盗,但性情中深有雅致,做事机智,有智谋。(意对即可)
2、照应上文,具体体现赵仲这个雅盗身份中的雅;也暗示出他与画中那个骑着瘦驴过桥的人有着同样凄苦苍凉的生活遭际;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出现突转。(意对即可)
3、赏古画入神,主人逃脱,自己反被围困 ;以夫人为质,本可逃脱,却雅兴未尽,沉醉于评点古画;说古画为赝品。(意对即可)
4、不可。理由是:强调他为盗实在是生活所迫;照应题目,又突出他的雅是深入骨子中的;更激起人们对他有志难伸的不平境遇同情与慨叹。(意对即可)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笔下的盗贼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博学多识,在幽默风趣中盗走名画,既让人捧腹,又让人佩服。
B.作品对“雅盗”的形象刻画是成功的,作者紧紧抓住“盗”这个特征,把赵仲与众不同的“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他先后抓住夫人和周家主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D.赵仲智取名画真迹,赝品不赝。作者在结尾运用了出其不意的强烈对比,充满悖论效应,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E.这篇小小说的叙事视角由近及远,娓娓道来,在结尾处才作点破,让读者在宏大的叙述中惊醒,而在故事之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盗贼赵仲的“雅”的?(6分)
(3)周家主人为什么会相信赵仲的话,把画轴摔了呢?为什么赵仲对《灞桥风雪图》有如此之深的感触?(6分)
(4)常言道:盗者不雅,雅者不盗。这文雅的盗贼在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请从构思或立意的角度赏析本篇小说。(8分)

参考答案
(1)BE(B作者抓住“雅”的特征,把赵仲与众不同的“雅”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E由远及近)(选对一项2分) 
   (2)分别从赵仲的衣着、作案手法、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描写(每答对一点得2分) 
(3)① 周家主人只是有钱,不懂艺术,但赵仲把画中所包含的艺术成就和意境内蕴讲的头头是道,令周家主人折服.(3分) 
②赵仲和《灞桥风雪图》中那个在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的场景里骑着瘦驴过桥的人有着同样凄苦苍凉的生活遭际,同病相怜,自然感触极深。(3分)    
(4)构思方面:如 情节的传奇性,构思的巧妙性。 
《雅盗》先通过一个诱人的题目来吸引读者,诱发读者的期待视野,矛盾的搭配充分调动了你的想象力。 
在作品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充满“雅”的氛围,让人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盗”在行窃,只看到“赵仲”在“买弄”他的才华。为什么他要在“盗”的时候才显示其才能呢?发人深思。 
作品一波三折,结尾设计精妙。赵仲不再行窃,白日劳作,夜间读画,“改邪归正”了还要继续读《瀛桥风雪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能准确概括出构思方面的特点得3分,分析有理有据5分。语言不通畅酌情扣分) 
立意方面:《雅盗》描写了一个为生活所迫的“文盗”赵仲的一次别开生面盗窃。展示了一个高雅、智慧和具有良好的文人道德情操的文人!文章推崇了一个“落为黑道”的文人的风骨!更隐中呼唤了“关注文人的生存条件”!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附庸风雅、目不识丁、愚蠢低俗的“大户”。我们并没有因为他的盗窃行为就觉得他低俗,反而因看到他谋生低俗,却坚持自己的原则与风格,心生佩服之余感慨人才被埋没的可悲。(只分析到文人的风骨,落道不落价的,得4分,还能深层挖掘出文人埋没的可悲,再得4分。语言不流畅酌情扣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