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B.“仅有的通才学者”于文无据且不正确。中国近现代有不少通才学者,梅贻琦是其中之一。A.“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与文本不符,原文第2段说梅贻琦到清华园任教,工作半年后,对教书没有兴趣,想换一个工作。E.因果关系分析错误。梅贻琦被称为“终身校长”,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清华任校长时间很长,且尽力很多,贡献很大。) (2)①埋头苦干的坚持与执着精神;②志趣高尚,严峻自持,严谨治学;③对学生态度和蔼,关心备至,诲人不倦;④不苟言笑,静默做事;⑤处理公务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谦诚恳切,和蔼可亲;⑥对母校竭其心力,不受名利的诱引。 (3)①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如文中引用梅贻琦自己的话,对他的幽默性格有一个形象的展示。②间接显示传主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如文中引用两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展示梅贻琦作为老师的人格魅力。③真实生动、内容充实,避免一家之言,具有可读性、可信性。如引用潘光旦的评价,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④丰富文章情节内容。如引用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的晚年回忆,让我们明白了梅贻琦任清华校长的过程及推荐者对梅贻琦的评价。(答出三点给6分) (4)我认为梅贻琦倡导的文与理通科,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沉思。在中国的近现代,为什么能出现那么多的大师,就是因为梅贻琦那一代的学者,生于晚清,受过国学的基础教育,“文”可谓扎实,又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质文明,“理”可谓精通,他们是“文”“理”皆通、学贯中西的一代,加之当时较为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所以大师云集,清华的通才教育就是成功的典范。而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越来越重视“精”和“专”,这当然有利于人才教育的专业化和方向性,但同时也导致受教育者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局限,学习和受教育的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沦丧。因此,再很难诞生像那个时代那样的通才和大师。因此,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理”并重的通识教育。(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观点明确,并能联系社会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