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影 张承志 那是在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反正是在上学去的路上。我双手揣着兜,斜背着姐姐用过的旧书包,边走边踢着路上的石子儿。那天太阳照耀得炫目,我无意中眯着眼睛。突然,潮水浸漫般的人群中出现了母亲的背影。 第二天,我的两眼看见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场面。两万农民从陇东河西、从新疆青海奔涌汇集于此,人头攒动的海洋上尘土弥漫,无文的农民掀起了直入云霄的呼啸。当两万人汇成的大海在我眼前喧嚣沸腾,当我真真地看见了两万个终日躬耕荒山的背影在拥挤呼喊,我激动得不能自制。 那一天我结束了自己漫长的求学。那一天我觉得自己拿到了一个没有硬皮证书的学位。 原来,这些黄土大山和原野村镇,连同它们怀抱中的那个默默人群从未向世间袒露自己。六盘山一字排成屏障,遮住了它背后的西海固。开都河眨闪着微笑般的粼波,隔开了隐蔽在绿荫中的村庄。黄河湍流上节节拦坝,消失了舟楫也消失了筏客子的传说。数不清的夯土墙蒿草丛掩护着,闭口不言殉教者的冤愤和鲜血的流淌。茫茫大西北黄褐色连着黄褐色;仔细听时,犁铧梿枷又只是循着成熟的节奏,你崇拜的人们只是日复一日地忙碌着生计。 每当远行将归的时候,我总是在别离的瞬间愣怔一下,心里总是在那一瞬闪过这个无法理解的背影。你什么时候才肯转过身来呢?生我养我的母族!要等到哪一次沧海桑田的时刻,你才肯从这世界上迎面而来呢? 妻子和小女儿正盯着我,她们的脸上挂着诧异的神情。妻子说道:“每天回来都见你这么背着脸坐着。你休息一会儿,和孩子玩玩吧。” 我久久地望着,心里慢慢涨起庄严的潮。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节) [注]①尔麦里是伊斯兰教纪念先贤、哲人的一种宗教仪式。②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哲赫林耶学派的始传人马明心在清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公元1781年)被清廷杀害于兰州城墙。 11.请简要概述母亲形象特点并说明其作用。(4分) 1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那一天我觉得自己拿到了一个没有硬皮证书的学位。 (2)我久久地望着,心里慢慢涨起庄严的潮。 13. 指出下面这句话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你什么时候才肯转过身来呢?生我养我的母族!要等到哪一次沧海桑田的时刻,你才肯从这世界上迎面而来呢?” 14.“背影”这一意象是本文构思的关键,请从主题思想和行文结构的角度,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1.这是一个生活艰辛、性格坚韧的母亲形象。由点及面,引出下文对“更巨大背影”的描写,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族的崇敬与赞美。 12.(1)亲眼目睹了无文的农民为悼念先驱亡灵赶赴尔麦里的宏大场面和喧腾的潮流,这种坚守信仰的力量使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从而完成了一次精神境界的跨越与成熟。 (2)我望着女儿的背影,想到一个崭新的小生命正在成长,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生命的延续,更表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血脉如潮,绵延不灭的神圣。 13.运用拟人、设问的手法和感叹句式,表达了对母族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既颂扬了虔诚执着的民族韧性,又表现了遗憾与祈愿,希望自己的母族不再仅仅眷顾于过去,更能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14.(1)使主题思想深刻、丰厚。文章从母亲的背影写起,那是生命的起点;写到集会民众黑衣白帽、斑驳闪烁的背影,那是对逝者的苍老虔诚;写到黄土大山和原野村镇的背影,那是博大深厚的沉默与隐忍;写到“我”日渐陌生的背影,意味着生命的衰颓;写到女儿的背影,那是精神血脉的延续传承。“背影”充满着作者对自己“母族”的感念与敬仰,希望与祈愿。(2)使行文结构精巧、严谨。文章所述跨越时空,儿时记忆,求学经历,现实生活先后叠加,“背影”成为行文的线索,串起不同时空的场景与形象;从“我”儿时的记忆到“我”女儿的背影,民族精神世代传承的主题定格在一以贯之的“背影”意象中;“背影”作为文眼使全文的线索与题目相照应,使文章前后圆合,浑然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