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麦子 周 涛 ①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②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③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④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⑤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地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⑥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⑦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⑧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⑨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⑩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11然而水磨却在唱着一支轰隆轰隆的雄壮的歌,用它松动的牙齿、哮喘的喉咙,唱着一支含混不清、年代久远的所谓进行曲……这就是我们每一粒麦子的命运。 12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又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成熟,被割掉;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没有感觉,没有思想。我是圆的,颗粒状的,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 13“亲爱的麦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将麦粒比作“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既写出了麦粒的形态,又暗含对耕种者的勤劳的赞颂。 B.作者“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形象地表现了“我和父亲”运载麦子去磨坊磨面粉的辛苦。 C.文中关于麦粒忧伤的色泽以及被粉化时令人不堪其痛的样子的描写,为文章奠定了低沉伤感的基调。 D.“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两句中的“我”都指的是作者。 E.文章以麦子为描写对象,既写到了麦子的外部特征,又赋予它丰富的内涵,文章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2.在④一⑥段中,作者集中笔墨描绘了麦子的美,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亲爱的麦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A E(B不是表现磨面粉的辛苦;C文章基调并非低沉伤感,且文首才能说“奠定”文章基调;D后一个“我”不仅指麦子,还指人) 2.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最关乎人类生存的深刻之美;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意思对即可) 3.既表达了作者对麦子的喜爱之情,也赞美了像麦子一样平凡而朴实的人们; 这样写使文意由浅入深,深化了文章内涵;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