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我与他们对望却互不认识,只好大声唱起《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出自] 王绩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释: 选自《东皋子集》卷中。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的走。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1: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金黄的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译文2: 日暮时,我站在东皋村头远望,惆怅徘徊不知所措。每一棵树都枯黄凋零,每一座山都沾染了落日的余晖。牧童骑在小牛背上返家,猎人驾着骏马满载猎物归来。我与他们对望却互不认识,只好大声唱起《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绩的《野望》一洗齐梁间的绮丽浮艳之色,有朴素自然之美。 这种朴素之美源于诗人追求的"野"趣。诗人的眼光从阁闱转向山村田园,他退隐林泉,倾慕陶渊明,这首诗也有陶诗中时时出现的对田园山村、自然风物的欣赏喜爱,有作者忘情于田野的心怀。这首诗是清澈质朴的牧歌。当然田园并不能慰藉他,苦无知己的苦闷是诗的“主旋律”。 这种朴素美通过粗朴、富有山野味的意象来表现。薄薄的秋天暮色,山野间尽染的层林,起伏的山峦,落晖的光与色,再加上牛犊猎马,归家的牧者猎人,交织成一幅有着浓郁田园牧歌情调的山乡秋晚图。 这种朴素美还表现在写景抒情的手法上。诗人在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诗人对眼前的景物没有精雕细刻,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加以粗线条的描绘。全诗写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这四句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尾联借典抒情,而颔联通过落日下的秋景,渲染了孤独无依的苦闷,此联情景交融。全诗含蓄蕴藉,让人久久回味。 赏析二: 初唐诗人王绩,一个由酒而仕,仕而归隐,躬耕田园,自得其乐的潇洒才子。赏读了这首《野望》,方知他积蓄于心的无奈和不得志。看似他狂放不拘,洒脱随性,心梦桃源,无悔于心。而由此带来的孤寂与凉意在此诗中不禁流露。所以,人们往往将并非出自本性的状态视于他人,为的是深掩内心无法圆满之志,而王绩也正是用酒与隐获得一份宁静,淡忘,麻木,他教会我们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用高贵的精神看待世间的遗憾与不公。 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因出生世家,祖辈为其留下了这片“东皋”田地,日落西山,朦胧下的夕阳如若罩上了一缕薄暮,远远眺望,何其开阔,恬静。想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古今人物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它的第一层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个“望”字,隐含着远大深邃的理想,追寻着学而优则仕的目标,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般儒士独立人格的体现与向往。可王绩呢?他发出的是“徙倚欲何依”的感慨。孤独寂寞的他在心里追问的是哪里能实践自己理想的舞台与依托。惘然,痛苦,失落就是他所体会到的,堂堂男儿想到的是去哪里找到“依靠”?究其一生,他还是没能获得他心中的依靠,整日在杜康中遗忘麻醉自己,悲凉之感让身处当下的人们感同身受,时下的我们不是在全力已付地寻找那份安身立命的依靠吗?不禁自问,“找到了吗?”什么才是真正的依靠?是情感,金钱,地位,还是内心的坚持与不弃?……答案或许只有个体生命本身才能回答。 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在东皋之地远望到的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看似普通至极,没人不会明白诗人所言之物。可细观之,方觉气象之浩然,棵棵树木都是一色,那便是“秋色”。何谓秋色,它是树叶凋零,由充满生命意象的绿叶转瞬而成萧瑟凄凉的黄叶,小风袭来,一阵阵地从树上飘落,纷纷扬扬回归大地反哺母体。自然界的秋色是美艳但又凄冷的,生命的匆匆不仅是那一林树木,人也无法回避。大自然的秋色对他是一种心理暗示,可他依旧站在那里望之,难道不是内心挣扎与惋惜的陈述?自己的志向还未实现,可岁月不待人,如今望见的是秋色,落辉。一个“皆”字,一个“唯”字,描绘的是秋色之深,落辉之广。独自站望观景,自身的渺小与自然的辽阔不言而喻。可又展现出他的骄傲与高贵,即便秋色,落辉围绕其间,但我心依旧,永不违背本心的那份执着。这一切虽然是生命将终的悲苦,可他看到的仍是一种境界的辽阔与无限。 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田园生活是悠闲的,但亦是单调的。诗人的视线从悲秋的物象转至忙碌的人世。牧人驱赶着牲畜返回住处,猎人带着野禽欣然归往。可自己呢?心中的苦闷能向何人倾诉,甚至连发泄的出口也没有,只能借酒消愁。牧人会明白吗?猎人能体会吗?还不如他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少日日皆有收获,可以填平内心的空虚与茫然。前者是由自然之景而产生的某种相似与共鸣,这里便是人世活动给诗人带来的巨大冲击。碌碌无为却又难以立刻改变的心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在这两联中得到深刻的抒发。 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来往的人们谁能了解我的志向与抱负,四下相顾,没有一人,我只能唱着长歌采摘野菜去了。当然,诗人在此用了一个典故,所谓“采薇”,里面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两兄弟为了保全自己的品格与清白,不食周粟,隐居到首阳山上,采食野菜过活,最终因饥饿而死。留下了“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的遗言,感叹身不逢时,被孟子尊称为“圣之清者。”他们的故事也被记录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总之,诗人用典来问询自己何时能找到“依靠”。诗就在这悠然的长歌中,戛然而止,留下的是无限的伤愁与未知…… 王绩这个斗酒学士,在仕与隐中徘徊,理想与现实对他而言总是那么的事与愿违,相去甚远。可他终究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原则。看似放荡行为的背后是内心不断的自责与挣扎。在乡间桃源中遥望着他的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