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这两句写秋日溪桥与荒村的荒凉景象——黄叶覆盖了溪水上的小桥,荒僻的村庄只有古老的树木。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一个“唯”字,分量很重,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触目所见,呈现一派荒芜的景象。句句有景,景中含情。 出自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 ①黄叶:秋天的落叶。 ②荒村:荒僻的村庄。 唯:只有。 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 疏:稀疏。 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 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 微:指泉水很小。 参考译文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 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 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 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 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五言律诗。贞元二十一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痛苦的谪居生活。由标题可知,诗是写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赴南谷路经荒村的所见,并且以人的行踪为线索逐步展开。 诗的首联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此诗荒寂的整体格调。颔、颈两联写景,对仗工整,且富有变化,如颔联“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如果将“黄叶”“古木”“溪桥”“荒村”在位置上进行调换,恰与颈联中的“寒花”“幽泉”“寂历”“断续”一一对应。另外,此诗在炼字上颇为精审,“黄” “古” “寒”“幽”诸字,既是景物的实际特征,又体现出作者的心理特征。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