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这两句诗是借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并以班超的故事为反衬,称颂御边将士“何须生入玉门关”,决心埋骨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诗句意气飞扬,豪迈壮烈,语言明快,声韵铿锵,用典精当,风格雄壮。 出自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汊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
||||||